上官钧一边将信递过来,一边示意黄义可以离开了。
待黄义行礼告退,上官钧才续道:“知道陛下节俭,我特意叮嘱过他。现在行宫还好,王晦是拿不准主意如何处理宫中的宫女。”
行宫里自然留有宦官宫女打理。不过王晦知道姬安和上官钧都不用宫女,估摸着以后还很可能会没有女眷,加上宫女们年纪也不小了,就特意问一声。
姬安快速扫完信,先问的却是:“像这样的行宫,还有多少座。”
不说他都不记得这个,身为天子,房产肯定不止皇宫一处。
上官钧:“京城附近有两座,外头就只有三座。”
接着简单介绍了下那些行宫。
外头的三座行宫,一座在高祖皇帝的家乡,也就是大盛的龙兴之地,是高祖所建。一座在前朝都城,是前朝的皇宫。宁安府那一座也是前朝行宫,不过太宗皇帝翻新改造过一回。
大盛前面的三位皇帝都没有巡幸的爱好。高祖打天下,走过的地方多,安稳之后除了回过几次乡,就没再去过别处。
太宗自年少起便跟着高祖南征北战,继位之时正值壮年,再出京也多是御驾亲征。后来年纪渐长,才在京郊修了座温泉行宫,主要是为治疗以前的旧伤。宁安翻新的行宫就去过一次。
到了先帝,因夺嫡太过惨烈,先帝更是没多少出京的想法,只在京郊修建了避暑行宫。还是上官太后想去江南,先帝才带着她和上官钧去了几回。
姬安听完,这才说:“要不,把人都放归了吧?”
上官钧:“行宫总得有人打理。”
姬安:“日常打理用不上多少人,把关键的殿宇保养好就行,其他地方都封起来。内侍宫女愿意走的走,不愿意的留下照旧,拨的总钱数也不少他们的。
“留下的人比照后宫,每月可以出宫二……四日吧,行宫人少,怕是无聊得很。暂时先这样,回头我再想想,看有没有用得上行宫的地方。”
上官钧:“我还以为,陛下也会让他们种菜。”
姬安一笑:“他们若是愿意,倒也可以种。”
上官钧点头道:“我给王晦回封信,把陛下的意思告诉他。”
姬安:“你准备让王晦在那里等我们过去?还有两个月呢。”
上官钧:“陛下有事让他做?”
姬安:“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着行宫那边冷清,他年纪大了,独自待在那边会不会……”
上官钧失笑:“陛下多虑。他是天子身边的内侍监,只要他自己不想冷清,身边就绝不会冷清。不过陛下体谅他,我便跟他说,他办完了差若想回来,可先回来。”
姬安跟着一想也是,自己都笑了。
接着顺口问一句:“阅军准备得如何。”
上官钧:“一切顺利。”
姬安为了等燕伯善,特意将阅军往后推。
但再推也有个限度。倒不是冬天阅军不好,受不了冬天的不是兵士,而是去检阅的天子与群臣。
那边毕竟不比京中,天冷了只能多点几个炭盆,可没有京里住暖房舒服。
不过幸好,高东寨的事没有拖延多少时间。燕似山一赶回河关,燕伯善就一边让驿发送消息,一边启程往京里赶。算起来该是再过三四日就能进京,还能赶得上。
姬安现在想的却是,不知道徐小七和高勉能不能赶得回来。
先前他去信叫两人回京,就是想带徐小七去凑这个阅军的热闹,却一直没收到回信。
上官钧一眼便看出姬安的心思,安慰道:“便是今年赶不上,下回阅军陛下再带他去便是。徐小七跟在陛下身边,总不缺这样的机会。”
姬安一叹:“他们以前跟着我,都难有多少热闹可以看。只要能带上,我都想带上。”
却不料,他这边刚感慨完,就听到洪大福高兴地在门外报:“陛下!小七和高勉回来了!”
姬安一喜,连忙唤洪大福进来问:“他们人呢?”
洪大福:“正在屋里净面更衣。”
姬安:“叫他们来。再去通知厨房多做几个菜,让高勉留下吃饭,今晚宿在永昌殿那边值房。”
洪大福应一声,迅速转身出去传话。
不一会儿,徐小七和高勉相偕进殿,一同向姬安和上官钧行礼问安。
姬安赐了座,一边打量着两人一边说:“刚我还念叨,不知你们几时能回,你们就到了。怎么没先送信回来。”
徐小七:“奴等接到陛下的信便动身启程,想着都要回来了,就没先写信。”
这是小事,姬安不过随口一提,就转而问起两人身体如何,可有受伤。
原本姬安以为没事,毕竟都是年轻人,奔波一趟虽然累了点,但休息几天也就能恢复。却没想到,徐小七不自觉地看一眼高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