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本就与灵渠相距不远,一旦拥有自己的水渠,灌溉的便利程度将更上一层楼,本就不低的亩产将迎来质的飞跃!
世代扎根郑县的百姓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却又有着难以启齿的隐忧。
——修水渠的钱哪里来?人哪里来?
张不疑沉思,官署库房的存钱有限,不可能挥霍一空。至于人手,要求青壮男子服今岁的徭役?
就在郑县令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萧延捧着一张代国舆图,摊在了他的面前。
自己这些年的书可不是白读的,只见舆图上方,处处都是养牛场的标识,萧延手指一点,然后又是一划。
“以工代赈。”
.
丝毫不知养牛模式被借鉴的代王刘恒,待薄太后彻底好全之后,整顿好远行的车马,带上送给幼弟的礼物,与母亲一道南下长安。
淳于意也在队伍之中,他高兴于自己搭上了顺风车,还薅来好多个学徒,以后给人看病或是研究医学,也不至于手忙脚乱了。
殊不知一到长安,迎接他的是今非昔比的大汉医学院,陡然大涨的声名,还有一夜暴富的财产——
看到金光闪闪的匾额,淳于意惊呆了。
此时的医学院哪还有原先孤僻的模样?它改头换面,昂首挺胸地矗立在梁园,宽敞程度堪比未央宫外的公车署,一进门,便有陌生学徒笑容满面地迎出来,见到他吃了一惊,继而狂喜:“淳于先生回来了!!”
话音落下,乌泱泱的人头涌了出来:“先生在哪里?”
“先生在这!他竟是如此年轻,无愧神医之名!”
“我倒觉得若是淳于女医出手,将不输她的兄弟,二人究竟谁更厉害?”
“你尽管纠结好了,别挡了我的拜师礼!”
“……”淳于意。
他忍不住后退一步,下一瞬,认出了为首的学徒,正是太医署的许太医。
淳于意一张娃娃脸满是震惊,他颤巍巍地抬手,贴了贴自己的额头。
没发烧。
不是幻觉。
淳于意流下了满足的泪水,陛下,臣出息了,臣愿意一辈子为您治病——
呸,陛下定然会长命百岁,说什么呢?
淳于意重重咳了一声,他把手背在身后,一副高人的姿态:“好了,吾回来了。许兄……不是,洺啊(许太医单字洺),你领着他们排好队,都和为师说说,这些日子到底发生了何事?”
淳于意被热情包围的时候,刘越接到了他的四哥。
兄弟相见,两眼泪汪汪,刘越动容道:“四哥,你的脸瘦了。”
刘恒吸了吸鼻子:“陛下!陛下长高了。”
千言万语积在心里,刘恒最后闷闷地道:“若非陛下指点迷津,让淳于先生前来助我,恒真的不知怎么办才好了。”
阿娘患病时的无助、绝望,刘恒这辈子都不想体验第二遍。他望着幼弟,想要伸出手抱一抱,对于君礼的恪守很快阻止了他,下一秒,刘越踮起脚尖,主动抱了他一下。
皇帝陛下很认真地道:“四哥是代王,防御匈奴,镇守北疆,朕该替你扫除后顾之忧。”
刘恒愣了许久,忍不住笑了,笑容特别温暖,特别灿烂。
今天恰逢话剧《远行记》首演,还有一场盛大的午宴,兄弟俩叙话完毕,刘越拉着刘恒的手,一道往宣室殿的前殿走。
刘恒始终落后一步,嘴边挂着灿烂的微笑。他在心里对淮南王刘长默默地道,七弟,你听见了吗?陛下要替我扫除后顾之忧。
你就继续挖铜矿吧,把吴国挖空也不关四哥的事,四哥要同陛下欣赏首演,没心思陪你斗。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我在长安,你在淮南。
第181章
远在寿春的淮南王刘长打了个喷嚏, 眼底满是不悦:“谁在念叨我?”
深得他心的贴身内侍笑道:“许是陛下在惦记大王呢?大王身处淮南,心却与陛下同在。”
刘长瞬间就精神抖擞,他用赞许的眼神望向内侍, 插秧的动作更有劲了。
这些日子, 他使劲在国内搜刮擅长育苗、育种的人才, 却实在有些失望, 觉得他们不如董公董安国多矣, 这样下去, 劳什子软稻什么时候才能培育成功?
这可是他拍胸脯答应过陛下的, 大丈夫绝不能食言。
可恨那刘恒早他一步,让陛下心软告诉他了养牛法, 才有代国如今的脱胎换骨, 否则如何能与富庶的淮南相比!
唾骂了一番代王, 刘长又在心里谋算,不如明岁去长安贺年的时候, 邀请董公与农家子弟前来淮南,寻找新型稻种。就算找不着, 能够提升土壤肥力也是好的, 南方多水田, 与关中的地势不一样, 他研究了这么久, 也算有了心得,只等董公前来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