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吕雉心尖崽(375)

作者:沉坞 阅读记录

从离开长安的那一刻起,他就是郑县令了!

……

和雄心壮志的张不疑不同,萧延难得忧愁起来,他抱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对萧何道:“大人,您看您孙儿还小——”

“再小也得去赴任。”

萧何温雅的一张脸满是叹息:“我对你的要求极低,你既掌管郑县的财政,只要不设赌局,不乱发钱,其他的听县令的话就是。”

萧延:“……”

老父亲对他是多么不信任啊。

瞅了眼大哥,一旁的萧大哥欲言又止,终是不敢违逆父亲,决议临别的时候多给萧延塞点家财,防止成日在家读书的弟弟饿死。

萧延有些不服气了,他之所以读书,是因为天大地大竟没有他的去处,偌大的长安开设不了赌局,还有什么乐趣?

虽然最近的话剧有点意思,但最吸引他的还是钱。

可惜身为彻侯之子,尤其是名震天下的瓒侯之子,他一旦经商,就要被骂与民争利。为了不给父亲带来攻讦,萧延只得缩在家里数蘑菇,如今倒好,从天而降两宫的任命,让他去郑县管钱!

萧延只觉沉寂多年的心痒了。

他缓缓抬头,望着萧何作出承诺:“大人放心,万一出了什么事,必定不会牵连瓒侯府。”

萧何:“……”

现在让太后收回任命还来不来得及?

.

两宫的任命差点盖过淳于神医的风头,成为长安第一大新闻,在这个节骨眼上,无人发现大汉医学院悄悄多了一大笔捐赠,出自皮侯以及其余几家侯府。

郅都找上门的时候,还有许多人不服,不过一毛头小子罢了,以为获得陛下赏识一步登天,就可以对他们不敬吗?

真是笑话。

等到郅都拿出他们暗地里不干净的证据,不仅说了什么话,勾结了什么官吏;还平静地说“陛下与太后全都知晓”,反问他们是要爵位还是要钱的时候,所有人都失了声。

他们捐钱捐得很快,可以说是散尽家财,毕竟谁也不想被两宫惦记,谁也不想当下一部话剧的丑角!

皮侯府上的哭泣,没有几个人关心。

譬如儒法两家,他们关心的是黄老不要脸,竟还请动盖公那样的大能出山,利用太后的敬重达成目的!

简直不要脸至极!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日后黄老学派的资源将全部倾斜到郑县、倾斜到张不疑身上,谁叫那是他们的得意弟子,张不疑做出的政绩,能视作天下人对黄老的赞美。

奉常叔孙通那叫一个难受,差点冲进未央宫对着刘越落泪了,可他清楚地知道,除非儒家挤开黄老成为执牛耳思想,否则永远不会有郑县这样一处大展身手的地方。

从前南阳郡的种种,是他们抹不去的污点!

叔孙通唉声叹气,叔孙通想哭,很快,皇帝非同寻常的一次召见,叫他的眼睛唰地亮了起来,整个人精神抖擞,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机。

刘越正襟危坐地对他说:“朕想在长安建一所太学。”

叔孙通脱口而出:“大汉太学院吗?”

刘越:“……”

“不,就叫太学。”

第178章

“太学……”叔孙通喃喃重复。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与文化教育, 建太学一事,恰恰是他的主职,故而刘越头一个宣召了他。

早在西周, 就有太学出现, 只不过名目繁杂纷乱, 始终不能当做教育的主要场所。齐国的稷下学宫文风鼎盛, 新建的雎阳学宫亦不落其后, 只不过它们再豪华、再出色, 却始终成不了大汉的官学——

何为官学?天子亲自创办, 坐落在国都长安,才叫官学!

作为大汉顶尖的聪明人, 叔孙通很快反应过来, 想必这“太学”便是日后板上钉钉的官学了。

若能辅佐创办, 可真是数不尽的荣耀,想到此处, 叔孙通立马严肃了神色,端端正正地下拜道:“请陛下明示。”

刘越时常因为这一帮老臣的智慧而惊叹, 他们的见识, 心胸, 都是别人所远不能及的, 因为受过苦难, 所以积极地想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板正如御史大夫,发现医学院的神奇之后能够迅速反省自己,头一个接受新事物;变通如奉常, 一旦他提出建立太学,就能方方面面地加以完善,把一切细节落实到最好。

刘越想起母后的建议, 和叔孙通商量:“太学的立址,就在公车署旁,毗邻未央宫……”

叔孙通从内侍手中接过纸笔,跽坐在旁一一记下。

“老师大部分由博士担任,再推举一些有名望的民间大贤,剩下的一小撮,由赋闲的将军彻侯教授军事课程。”

叔孙通手腕一颤,书写的字迹歪了歪。

“至于基础文课,黄老占比最多,儒法墨农以及留存的百家都有份。”刘越说,“基础课上完便是选修,学生爱听哪个听哪个,只专注军事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