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派来的内侍忙说:“梁王殿下,少府的钱足够王宫翻修,是……我们大王拦着不让修。”
刘越万万没想到这个回答:“为什么?”
内侍:“大王说,养牛是大业,有这个翻修的钱,不如用来养牛。”
刘越:“…………”
他收起愧疚之心:“噢。”
另一头,长乐卫队整齐有序地驻扎下来。他们分出一半护卫王宫,一半守在城外,对于卫队的归属,代国上下皆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
一来,梁王与他们大王交好,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否则哪里来个误会,他们代国面临的,岂不是陛下与皇太后之怒?
二来,不是所有的卫队都可以用“长乐”命名。长乐是皇太后的象征,他们拒绝卫队入驻王宫,就是对远在长安的皇太后不敬。
当晚,王太后薄氏,也就是从前的薄夫人笑容满面,亲自准备丰盛的晚膳,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为此,厨房杀了一头肉牛,自出生起几乎没吃过牛肉的晁错,拿筷子的手有些抖。
见刘越腮帮鼓起,吃得头也不抬,薄太后心下高兴,温柔道:“殿下吃慢些。不够的话,叫厨房再杀,恒儿养了那么多肉牛,可就等着这一天呢。”
这下,连陈平都有些沉默。
前来平遥的路上,他一直在深思。据他分析,他的学生与代王狼狈为奸、不,兄弟联手,让养牛成为代国风靡的活计,却不知成果竟是如此斐然——
先帝在的时候,有那么多牛给他吃,给他杀么?
时代变了啊。
陈师傅觉得这事不能深入去想,转眼抛在脑后,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见张良依旧秉持着养生之道,牛肉只夹了几筷子,陈平皱起眉心,伸出罪恶之手,飞速把他的盘子挪到跟前。
张良面色不变,淡淡望了陈平一眼。
原本后日的边塞之行,他不准备带上曲逆侯,如今看来,还是捎上的好。
……
幸福的日子持续了三天。刘越撑着鼓鼓的肚皮,忽被太傅告知,要去北边一趟——他们游历代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百态,看一看边塞的生活。
好不容易劝服哭包四哥,让他好好在平遥养牛,并艰难拒绝了代国军队的跟随,刘越不得已,接受了薄太后两大袋牛肉干,仔仔细细地挂在腰间。
张良赞同刘越不欲高调的想法,却让内侍准备了数套诸侯王裳服,摆放在车厢的箱子里。
自来到云中郡,眺望着草原,莫名有些怅然的陈平道:“有卫队跟着,大王的安危绝不用担忧,留侯这般,岂不是多此一举。”
张良笑而不语。
云中郡,水头寨。
云中在雁门西北,这里没有雁门关守护,地势平坦,尤其是紧挨草原的边寨,遭匈奴劫掠之灾最多。作为北邻匈奴的第一线,不论是哪个边寨,男女老少人人尚武,不是虚言。
然而勇武热血的氛围里,混进了一股奇怪的画风。
寨门口的简陋瞭望台上,大汉一边打磨锄刀,一边大声和地上的同伴争辩:“依我看,云中的牛场牛膘最肥,雁门的最是瘦弱!”
底下的同伴不甘示弱:“明明雁门乃第一牛场,休得胡言!”
他们争执不休,就拉来了一个路过的年青人:“不如叫我们水头寨的牛官来评评理。魏尚你说,哪个郡的牛场排名第一?!”
魏尚:“……”
寨门口竖起耳朵听的刘越一愣。
魏、魏尚?
真是他?
出身云中,年龄好像对得上。如果的确不是重名……
未来驻守边关几十年,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云中郡守都去养牛了,刘越肃然起敬。
四哥,真有你的!
第140章
只听寨门口一阵安静, 名为魏尚的年轻人停下脚步,似在思考。
瞭望台上的大汉催促他:“魏二,你可要公正评判。谁不知道咱们水头寨的牛官, 去岁评比可是两郡第一!让那雁门的几个牛官灰溜溜地走……”
与他争执的同伴不高兴了, 他出身雁门, 即便与妻儿长居于此, 雁门郡也是他的故乡所在:“你说谁灰溜溜地走了?”
“……”魏尚瞅准空隙, 步子一跨, 逃开了事发地。
不知什么时候起, 养牛成了代国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深受匈奴劫掠困扰的边寨而言, 血脉里流淌的热情与尚武, 让他们的讨论更为热烈。如果发展出斗牛业务, 他们定是争先恐后,踊跃参与的第一批。
魏尚不知想到什么, 笑着摇了摇头,七拐八绕来到自己的房屋。
推开门, 妻子迎了上来, 颇为欣喜地道:“冯三托人送来了信, 好像是说他发达了, 郎君你看看。”
魏尚一愣, 连忙接过,仔仔细细地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