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走东西,没有打120。
如果不是他,郑海阳也许不会死。
-
冯山月在发现这件事后,连续两个晚上没有睡觉。
每天在房间里,她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在网上搜索资料。
见死不救犯法吗?要付出代价吗?
很遗憾,不犯法,并不需要。
拿走案发现场的物品犯法吗?
也许犯法,但是那本就不是郑海阳的东西,而是那个人自己的,且只有冯山月知道它曾存在于郑海阳的包里。
再说,如今要怎么去找到证据?
冯山月的手机里有照片,但如果那个人回去把画烧掉,扔了练习册,她该用什么方式指证他,甚至他拿走的东西与案件没有关系,很可能只会被批评教育几句,就轻轻放过。
又来了,又是这样一件微小之恶。
冯山月把自己闷在被子里,窒息感由内而外压迫上来。
她大可以现在就拿着手机里的证据,去警局报案,要求他们调查这个去过案发现场的人。
然后呢?
一个未成年的高三生,作了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恶。
偷偷画女同学的半裸画,很恶心,但最多只需要民事赔偿。
路过濒危的人见死不救,很不道德,但不犯法。
拿走案发现场的东西——找不到证据,且那是他自己的——最多被批评教育,不追责。
自此,这个人或许会在自己的社交圈里经历社会性死亡,可能会付出些钱财作为民事赔偿,被口头教育一番,连进拘留所待几天都很难。
等到他上了大学,远走高飞改头换面,档案上清清白白,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这是冯山月想要的结果吗?这是她所能争取到的最解气的结局吗?
法律严惩罪恶,一旦判决有罪,就要付出代价。
但如果是一件又一件难以界定的微小之恶,从头到尾没有造成实质的伤害,不见一滴血,却成了某个人的梦魇,某个人的心魔,令她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让她开始担心窗户外的目光,让她夜夜想起她的哥哥曾有一线生机,让她吊着一口气如鲠在喉,无论怎么计算对方付出的代价都不甘心呢?
曾经在梁阿姨家楼下时的怒火中烧再一次席卷而来。
不是猛烈的、瞬间的怒意,而是一种如炭火般长久的、为她源源不断提供动力的愤怒。
这么多年,冯山月突然找到了一件比拿第一更急切,比考上华京更令她想做的事情。
她要那双暗中窥视过的眼睛再也不敢看他。
她要他发自心底懊悔当初所做的一切。
她要看他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的狼狈样子。
她要他也感受到,她曾对背后的目光感到的那份针刺般的不适,她要他因为某个人的存在而坐立难安,不能聚精会神去做想做的事,她要他接下来仅剩的高三时光不得安宁,日夜沉浸在随时可能暴露的惶恐中。
她要去四中,找到那个人,她既不挖出他的眼,也不砍断他的手。
她只会让恐惧的幽灵永远盘旋在他头上,让他感受法律无法判决的微小之恶所带来的,如蛆附骨般的恶心、痛苦,和绝望。
第9章 没意思,有意思。
梁阿姨小饭桌的客厅里,在一片寂静中,冯山月站起身来,缓缓吐出一口气。
放出这句话后,这场复仇就算正式拉开序幕了,她要打起精神来。
这点声响打破了凝固的氛围,桌上的人松动了,讨论声四起。
有的人想到昔日一起吃饭的同学已经不在世间,忍不住红了眼眶。
也有人想到同校竟然出了个偷逝者遗物的学生,露出鄙夷的神色。
还有人和邻座小声议论,说为什么冯山月不报警。
冯山月听见了,望着对方的眼睛回了一句:“都是高中生,我想给他一个机会,把钱包还回来,我就不追究。”
谎话说得十分真诚。
她去衣架前拿自己的羽绒服,慢悠悠地穿,对梁阿姨说:“我中午回学校,就不在这里午休了。”
今天中午梁阿姨招呼王于英的时候说,有个学生去了画室,没来吃饭。
冯山月听完后就有了猜测,再结合一些验证,她已经确定了,那个人此刻不在饭桌上。
既然他不在,留在这里就是浪费时间,该放的话已经放出,接下来就是等着它发酵,在学校无孔不入地传开,传到那个人耳朵里,成为一根随时可能点燃的引线,令他坐立不安。
晚自习前,冯山月还要来小饭桌吃晚饭,这个学期才刚开始,那个人不会一直不出现,否则只会显得他心虚,从而引起旁人注意。
而且,哪怕他已经畏缩得躲着冯山月走,最终也必定会在这里现身。冯山月在决定转学之后就开始收集信息、回想线索,她已经有了一些新发现,十分笃定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