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安排的几个细作......如今,如今还被外派到京城外头暗巡城外雪天救灾之事......怕是没些个功绩,不好在太孙跟前儿露脸......”
他们家王爷安排人过去,本来是为了煽风点火,进献谗言的,如今却连着大雪天在外头奔波劳苦。
哪儿有空去太孙殿下跟前儿露脸啊!
楚王心头一哽,恼羞成怒道:“既然要有功绩才能露脸,他们不知道做些功绩么?”
“连皇太孙的面儿都见不上,本王送他们进去有什么用?!”
心腹心下叫苦,只是看着主子怒气沉沉的样子,又连忙咬了咬牙,垂首应诺:“是,属下这就想方设法去安排,定然叫几位大人能在太孙面前说得上话。”
楚王闻言,面色这才缓和了几分:“本王送他们入朝,是看好他们的本事与能耐......倘若日后在朝中有所作为,将来平步青云,也算是他们的造化。”
他精挑细选的那几个腐儒,为的就是将来即便不在朝中,也有人能替他左右新帝的想法。
万一遇到了好时机,随意添上一把火,说不准儿就是他的翻身之刻......
楚王冷冷一笑,不是说皇太孙仁德贤明,乃是圣人垂范么?!
他便借着圣人之言,在他的脖子上套上一根缰绳......
等到时候......自然能有大用!
第148章
过了冬至就算是进入年下了。
朝中的政务却未曾消减, 反倒积压了许多要紧事,亟待着皇太孙协同六部官员逐一斟酌考量。
“今岁除湖广一带各州府遭遇旱情,其余的两京十二省, 共计纳粮入库三千二百七十八万石, 再加之商税,盐引、茶引和其他杂税,户部核算入库约为一千一百三十四万两有余......”
文华殿内, 萧明渊安稳地坐在一侧的太师椅上。
上首的皇太孙宣珩也安稳坐在首座之上,和朝中六部的诸位阁老要员们, 一道静静听着殿中户部侍郎赵启功汇报着年下户部汇总的账册。
年下吏部的官员考核, 户部的收支总结, 来年预算。
兵部的军师部署、粮饷筹措、军备调配。
还有刑部和大理寺的重案要案复查审理, 都是需要呈上奏议的要事。
故而冬至之后那原本的三日假期里, 身为皇太孙的宣珩, 是一日都没休息过。
成日里都扎在文华殿内召见朝中官员,商讨政务。
好在如今宣珩这个皇太孙监国理政已经有些时日了, 朝中的老大人们和六部里头的官员, 对这位太孙殿下的脾性也磨合得差不多。
相比起陛下的乾纲独断、杀伐果决,眼前的这位太孙殿下更肖似先太子。
行事相对温和明理, 虚怀若谷, 从善如流, 且并不优柔寡断, 在任人行事之上, 也不拘一格,很是叫人意外。
不过最叫人舒坦的,就是太孙殿下仁善亲厚,礼贤下士的态度, 自打皇太孙监国以来,对底下的官员们可谓是和善至极!
尤其是时常被召进宫的几位老大人们,更是深有体会!
虽说如今隔三差五的就要被太孙召进宫里议事。
可是来回有东宫派遣的车马内侍接送。
一进文华殿,就能得太孙殿下.体恤赐座,热茶点心样样不少,一日三餐吃的还都是东宫小厨房送来的饭菜。
倘若一不小心议政议得太晚,宫门下钥被留在宫里,文华殿偏殿还专程设了地方可供休憩。
沐浴更衣一应东西都齐备,还有几个内侍守着可供传唤伺候,半夜还能偷偷要夜宵加餐。
这日子,可比以往只能缩在午门外头那处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直房里头留宿舒坦太多了!
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大人们,在文华殿里头住了几天,都有些懒得挪窝儿了。
心下已经开始盘算着,日后直接打包些家当,直接搬到文华殿偏殿里头住着算了,这样一来,少几分折腾,还能自己节省些来往车马费和几顿饭钱。
皇太孙殿下倒是不知道私底下里头,朝中这些官员们心里头已经将他当做活菩萨似的供起来了!
他自打萧明渊住进东宫以来,吃穿用度上头,就没缺过什么。
东宫承华殿里头的小厨房白天夜里都没停过火,宣珩平日里无论是在承华殿还是书房内,吃食点心也从来都不缺。
如今这些安排,不过是比照着他印象之中的例子随口吩咐下去的。
到底如今陛下将前朝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打理,宣珩又有些年轻。
虽然先前入朝历练了两年,但是有些事情拿不定主意,比照着先例又不大合时宜的,还是得听听朝中各部官员的意见。
如此一来,自然要劳动辛苦底下的大臣们。
小皇孙殿下想得很简单,用人以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