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到红楼考科举(150)

作者:夜北星 阅读记录

“再等等看,说不定会好呢。”

…………

到了夜色黑尽薛宝钗才回到家,再过好半个时辰江知渺才进来,两人相视一眼,都满是遮不住的疲惫。

“怎么样?”江知渺忍不住笑。

“和料想的差不多,糟糕透了。”薛宝钗苦笑,把册子递给他,两人一边吃饭,一边讲起白日发生的事情。

听到钱员外涨租金的事,江知渺冷笑一声。

“今儿我派几个差役到这些地主家里请他们上官府来登记,一听说要按田地来收税了,一个个推三阻四,只差甩脸色了。”

“还有的在那暗示上头有哪个大人物,呵,我倒要看看这所谓的大人物,到底有多大。”

要知道萧慎当皇帝最大的优点就是敢杀人,他身为忠心下属,必要的时候自然要发挥这一优点了。

普天之下,谁的后台能比得上皇帝大呢。

第66章 你就拿这点银子考验本官?和……

和赵家村刘家村几个村子的百姓相同,本朝的底层老百姓大多是没田地的,大片大片的沃土被各地的员外、老爷们占有,租赁出去给村民们栽种,收取大笔租金。

而所谓的摊丁入亩,便是把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头税改成了地税。

这么一来,只有人没有地的老百姓负担大大减轻,而那些家里良田千亩的地主们一下就遭了殃。

是以,他们难得地联合起来,抵制新法。

一时间新法的推行很困难,好在江知渺在对付刁民方面很有经验。

初步掌握成都府内政后,他先是象征性地派衙役到辖区内各个地主大户家里通知一声,让他们到衙门里再次登记田地,果不其然没有得到任何响应。

这般行事后,满城的大户人家都暗搓搓地派人打听江知府的动向,准备随机应变。

不曾想江知渺置之不理,反而转头找了十来个说书先生,都是成都府里声名远扬的大家。

说书先生们两股战战地进了府衙,春风得意地出来。

第二日,成都府的茶楼酒馆里就齐刷刷地讲起来新法小故事,什么城外某家十口人,家里只有一亩地,年底却要交二十钱的人头税,日子苦不堪言,新法推行后,只用交二钱银子的地税,手里有了余钱,不过年都能吃上好肉了。

这些故事都是在江知渺指点下说书先生们现编的,充分应用震惊体等现代宣传手段,新颖无比,十分夺人眼球。

不过半日,大半成都人就都知道新知府要推行新法,新法到底是干嘛了。

效率比过往在城墙上衙门门口贴告示高出十倍。

除此之外,江知渺还专为那一小部分不进茶楼酒肆,只累于田地的农人做了准备。

他雇了一帮货郎乞丐,要他们在走街串巷卖货乞讨的时候唱唱顺口溜,宣传宣传新法。

这些人整日里在城里城外来回奔波,消息灵通,嘴皮子得力,有个乞儿竟然无师自通地编出了一连串的顺口溜。

什么新法好,新法妙,新法解我老百姓烦恼……朗朗上口,一听入脑。

江知渺当即给这个乞儿一笔银子作为奖励,白花花的银子一出来,剩下的几个眼睛都红了,更是卖力。

到了第二日,成都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老农民,还是城里坐店经营的小商贾,都知晓新法的存在。

地主们也坐不住了。

今日江知渺一到衙门,就见一个管事模样的人站在那,见到他一脸神秘地跑过来,说要请他去一个地方。

“哦?”江知渺颇感兴趣地挑起眉,顺从地跟着人往外头走。

整个成都府他最大,就是光明正大地翘班也没人敢说什么,只有通判眼睁睁地看着江知渺离去的背影。

“哎呀!哎呀!”通判一脸气恼地拍了拍大腿,“怎么没拦住大人!”

“哪是谁家的管事?”几个同僚一脸好奇,“竟惹得你这般做派?”

“那是城里田家的管事,”通判叹息一声,“田家有的是田和钱,估摸着这次来是来给大人送银子来了。”

他是难得的好官,早早地便看出来这套新法的高妙之处,是真真切切能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法子,也越发担忧这知府会被腐化。

毕竟再清廉的官员,也经不起整个成都世家真金白银的考验啊。

“就这?”那同僚一听这话,顿时就笑了,“我当是什么呢。”

“我说你啊,消息也太不灵通了,”同僚狭促地拍拍他肩膀,“你也不打听打听,咱们这位江知府家里什么来头。”

“只怕人家家里的钱,比咱们十辈子加起来都多呢!”

另一头,江知渺跟着那管事一路神神秘秘地到了个宅子,一推开屋门,顿时一股明亮无比的光线就照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