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度芙蓉(12)

作者:栖云岫 阅读记录

话音未落,姜巧云已微微低头,唇角含笑,柔声道:“见过世子,不知巧云有没有这个荣幸,得世子点评几句。”

宋昭只觉得如芒在背,心中暗叹:自己一个纨绔,何时成了品评琴艺的大师了?

“世子,袁公子遣人来了,立等着世子回去。”这时,京墨在外高声回禀。

宋昭这才脱身。

出了延福堂,宋昭才松了一口气,问京墨:“袁三的人呢,可说了是什么事?”

“哪里是袁三公子的人,是芙蓉巷那边来了人,说那位公子已经醒了,巫医让世子抽空去别院瞧瞧。”京墨道。

“好,那就趁今夜过去一趟。”

京墨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最后坦白道:“世子,属下办砸了一桩事。那日将那位公子带出镜花楼后,就去找管事谈赎身的事,管事却说当晚并没有安排人到世子的房里。属下闻言不敢再深究,这几日暗中查访,镜花楼里确实没有一个叫九鸣的人。”

宋昭一惊,“九鸣醒来可说什么了吗?”

“没有,他自醒来后,便一言不发,巫医才这么着急请世子过去。”

第6章 巫医九鸣瞎了也还是这般好看

在南洲,相传有擅养蛊的巫医,藏身于瘴雾弥漫的深山之中。身着靛蓝麻衣,腰间悬着竹篾编织的蛊笼,笼中窸窣作响幽幽泛着绿光,仿佛藏着千万活物。

这个传说,在京都传得神乎其神,宋昭第一次听说,是十岁那年回京,在郑国公府做客时郑三小姐说的。

那时宴会上几家小姐看上了她腰间挂着的铃铛,团团围着她说笑。国公府的三小姐冷着脸一把夺了过去,掷在地上,又使劲踩了几脚,言之凿凿铃铛里养着蛊虫,专吸人的魂灵。

宋昭委屈至极,回去后翻看医书杂记,非要找到南州不养蛊虫的证据,准备下次宴会上狠狠打脸郑三小姐。后来,还没有来得及打脸,阿弟就出事了。

虽没有找到证据,却也收获不少巫蛊传说。印象最深的是,巫医有一双浑浊中透着精光的眸子,能窥见人骨血里的病痛。曾有富商求巫医替子续命,巫医以“替命蛊”将其救活,富商感激不尽,酬以千金。

正因这个传说,十岁的宋昭独自一人上山,在瘴林深处寻找身着靛蓝麻衣的巫医,只为救醒重伤昏迷的弟弟。

她在瘴林中不知疲倦地找了三天三夜,后来迷失方向,晕倒在林中。醒来时,身处一间草庐中,满院飘荡着药香,床边一慈眉善目的老妪,身着靛蓝麻衣,正端着药碗,一勺一勺喂她喝药。

宋昭以为遇见了巫医,急忙跪请老妪,愿引“替命蛊”为阿弟续命。

老妪却连连否认,劝道:“小姑娘且回去吧,世上哪有什么巫医,只是一个谣传罢了。你只听说了“替命蛊”能为人续命,却不知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结局:

那商人威逼巫医替子续命,巫医迫于无奈,以“替命蛊”将病气渡给山中樵夫。岂料樵夫命硬,反引蛊虫倒噬,富商之子七窍流血暴毙,巫医亦化作一滩黑水。

小姑娘,这样的“替命蛊”你还敢赌吗?天命不可违,生老病死都有定数,世上没有“替命蛊”,更没有引蛊续命的巫医,只有贪婪的虚妄,和因果循环,善恶有报。”

听得这番话,宋昭痛哭不已,她想用自己引蛊救阿弟,却也不想连累无辜之人丧命。若巫医是子虚乌有,那阿弟的病怎么办?

待冷静下来,发现床边整齐地堆叠着泛黄医典,草庐四周种满了药草,院中竹匾错落排开,晾晒着苏木、田七等,老妪佝偻着身子推转碾轮,将晒干的苍术细细研磨成齑粉。

宋昭忙上前帮忙,试探着问:“婆婆,有没有医治重伤不愈的药草。”没有巫医,她寻一些药草给阿弟,说不定可行。宋昭见老妪种药又看医书,即便不是巫医,也是懂药材的。

老妪不理,只一味地劝她早回家去。宋昭也不恼,暗中记下路线,回家后带上银两和吃食,再次返回草庐,以救命之恩相谢,又被老妪赶了回去。

此后,每隔三日,宋昭都要去一趟草庐,如此这般往返几次,宋昭慢慢和老妪相熟,时常见她给山中农户治病。渐渐发现她不仅医术高明,精通传统的草药疗法,还熟谙针灸、推拿等技艺。

她治病用药常常离经叛道,手法独特,令人难以捉摸,若非胆大或走投无路之人,轻易不敢寻她诊治。她不耐烦别人称呼她神医,说她姓巫,让大家只管叫她巫医即可。

一日山中大雨,宋昭滑进深坑,天色渐暗,雨却越下越大,就在绝望之际,她看到老妪冒雨寻来,腰间竹笼却幽幽泛着绿光,似有活物窸窣作响。

上一篇: 百岁之后 下一篇: 伏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