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岁之后(263)

作者:舟不归 阅读记录

“褚昭仪。”

褚清思依旧低着头在看盆中呲呲作响的薪炭,不动也不言。

蓄了胡须的中年男人知道这位褚昭仪是在等自己自报家门,于是赶紧俯首拱手:“僕是崔司农卿家中的。”

褚清思终于抬了眼,眼神中含着威光:“为何在门外不直言。”

中年男人吞了吞口水,战战兢兢地回答:“如今阿郎的身份非同昔日,惟恐会给三娘招惹祸端,所以这才严令僕不得在外透露。”

褚清思像是接受这套言辞,没再发难,声音平和:“崔司农卿命你来有何事。”

崔丽华已经居于太子宫,崔孝如今与太子照是很牢固的姻亲关系,言行都和太子荣辱与共,行事不得不处处小心。

但面对天子近臣,中年男人始终不敢松懈,紧绷着心弦:“阿郎奉命去太子宫上报近日政事,暂时不能归家,故遣僕来告诉褚昭仪,圣人欲将各大佛寺的佛僧都从洛阳遣离,并且鸾台侍郎也开始行动了。”

褚清思却并不意外,彷佛在此之前就已经知道,浅笑着伸手置于炭火上方,感受那足以灼伤手心的热气。

而身为掌起草诏书之事的昭仪,自己对此事全然不知。

从岁末起,官员便会有多日休沐,但她侍立天子左右,与普通官员不同,所以一直居住在亿岁殿,及至昨日日昳才终于从宫中归家。

所以期间不论天子有何命令出,自己皆会知道,可她昨日离开,今日就有遣散僧人的消息流出。

在手即将就要有被烫伤趋势的时候,褚清思收回,会心一笑。

女皇对她已有警戒之心。

观音这个身份,能带来的东西太多。

毕竟庶民多信佛,从前妇人急需稳定统治,所以宣扬她是观音,但在享受了这一切的益处后,弊端也完全展现出来。

本应依附天子的佛僧如今以一副虔诚信仰者的姿态维护在自己身边,无疑不是在提醒妇人...自己的存在从此将是弊大于利。

中年男人要离开之际,又猛然想起崔孝最后所言:“阿郎还说,其中就包括支迦沙摩等一众名僧。”

褚清思坦然收下崔孝送来的“好意”:“替我多谢崔司农卿。”

中年人拱起双手,后退几步,然后低头离开。

刚会客完的褚清思略感疲倦地站起。

垂首侍坐在右侧的随侍发觉后,眼疾手快地把披袄搭在其双肩之上。

褚清思也扶着随侍的手臂站直身体,再缓慢踱步至堂前,沉思着再度看向那颗黄叶尽数飘落的银杏。

至此,她不得不开始思虑一事。

从今往后都该为自己的未来多加筹谋了。

*

在呼啸狂劲的北风中,铿锵有力的马蹄踏过洛水畔。

昨日宫室中,帝王与掌天下僧尼、佛教事务的祠部郎中的对话也被强劲的风吹刮地清晰起来。

“如今洛阳僧人有多少。”

“有万数之多。”

“佛寺呢?”

“朝廷所营建的大小佛寺就有百余座,除此之外,在里坊内还有私人所建的各类浮屠祠。”

女皇忧心一叹:“高宗在时便常往来洛阳,那时就已有很多佛僧也随之迁往洛阳,而自吾来到洛阳久治以来,僧人更是迅速增长,佛寺也开始兴建。吾虽然有心要中兴佛学,但吾也是天下之主,理应为天下万千子民所思虑,为避免前朝祸事重现,遂决定遣离一部分佛僧远离洛阳,命其回归故土,由当地郡县的监、丞负责他们重入佛寺等诸事。”

昨日黄昏之前,一批僧人就已经踏上了前往天下其

余各州的旅途。

这次遣离的僧人并不算多,仅有百余个。

但无疑都或多或少与那件事相关。

李闻道走入殿室,站在光影处,望着虔诚诵经的僧人,缓缓出言:“大禅师离开故国有多久了。”

口中还在诵读不止的支迦沙摩不得不停下,转头看是何人。

见是天子身边的鸾台侍郎,他即时离开坐席,朝佛所低垂的头颅也向男子低下:“我十几岁就去到长安求学,也有数十载了。”

殿内梵香实在过浓,李闻道略皱眉,往后退出半步:“圣人念及大禅师等人久离故土,在我国都译经授法辛劳,而今已暮年,故下诏送你们归国,若是觉得返乡路途遥远,身体难以支持,亦可在沙州、瓜州等地的佛寺入住诵经,如此也能离故国更近。”

支迦沙摩惊愕在原地,等反应过来,立马间接的表明心迹:“多谢圣人,但我在长安、洛阳多年,已经习惯这里的饮食起居,且即时回到故国,亲友或都已去世,所剩无几,且我心系于佛业,不若留在此地,继续...”

李闻道笑了声,如温煦暖阳,睥睨殿内的一僧一佛:“大禅师已经走错了一步棋,难道还要再走错一步吗?”

上一篇: 裙钗之下 下一篇: 度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