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这里到底是副本还是套路网文啊?(253)

作者:深海油条 阅读记录

不仅如此,她还亲自翻查了展素过去一个月内所有汇报记录。结果竟然发现,他与宋远翠近十五日内,有七次单独汇谈、三次信使往返,且都未入档。

她没有立即发作,但心底却暗暗地把这笔,记到了二人头上。

......

内务府一位名叫冯甫的老吏,在送出一份粮草调拨折子之后,次日清晨尸体被发现于城东破井。

身中一剑,伤口极深,一剑毙命,无声无息。

人死得干净利落,几无挣扎。

冯甫之死,看似一桩寻常小事。

他只是一个内务司的老吏,年过半百,寡言少语,既不属礼部,也无兵部职衔,平日里不过负责“边仓月账”与“库存周报”之间的平衡汇总。但也正是位于这个看起来“无人在意”的职务,才能注意到一些不寻常的事。

在冬储盘点时,他发现今年第三批送往北疆的军粮数量,账面上是两万两千石,可仓储出库记录只有一万八千石。

——四千石,凭空消失。

他没有急着报,只是按惯例逐日对比、调出往年数目——结果却让他惊得一身冷汗:

这样的“差额”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冬日,是三千石;再前一年,是五千石;更前一年……差额更甚。

多出来的银粮差额,几乎都落在了外宫调拨、应急采购、远商补调等模糊地带。这些条目,从不需要多问,也从不见当堂核查......便是想查也很难查个准确。

但冯甫不一样。,他是女帝亲自安插在内务司的眼线之一。

女帝初掌大权,尚未彻底收编六部,便悄然将几人提拔安插在不同位置,以备他日一线探报,冯甫便是其中之一。

他手中,持有一枚私印。那是当年女帝私赐,不许外显,却可直达御前。

他原想将所见情况上奏,一来皇心警觉,二来可功成身退。却没想到,刚送出折子,便被人暗中调包,而他本人,也成了被消音的目标。

展素之名,在这场暗杀中背了最大的锅。

不是因为他真的下令杀人,而是影卫系统权限独立,所有调令外人无法验证。而那日夜巡时,唯一有权限在城东出入的,正是“影卫”印令。

冯甫临死前,在地上血书四个大字——“统领大人”。

女帝认得冯甫的字,那确实是他的笔迹,拼死写下的。

再没有人比她更明白,冯甫是什么样的人。他绝不会轻易诬指,更不会胡乱猜测。

她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可事实已定,但看时间,他应送的折子,至今未送到御前。

不知被谁调包,不知落入谁手,甚至也不知展素是否真的知情。

但若放任展素不查,冯甫之死,便真成了无解的烂账。

......

女帝到底还是太怀疑展素,其实,曹林和宋远翠才是最有动机动手的。

边仓库存缺口、粮草发出不符,一路顺藤摸瓜,最终指向的,是兵部三份调令的共签、吏部两位中使的署名、以及后宫内务采办那几张模糊的副令单。

那些调令上,落款的是德妃推举的亲信太监。

这位老吏知道得太多了,甚至他可能已经发现了他们早在去年冬季,便开始在粮草拨款中做文章的事。

他们知道展素沉默寡言,做事从不留痕。但偏偏冯甫之死,能让展素的嫌疑达到顶峰。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186章 展素退场

兵部尚书曹林趁热打铁,上了一封密折。

在密折中,他建议将影卫职能合并入兵部,调令需经兵部审核,防止“非战之兵”掌权过大。

虽然他知道在展素退场前,女帝不会采纳这个建议,但总会在女帝心里打个底。让她知道,在影卫统领已经有自己想法之时,不归属于六部反而是个弊端。

为了在其中尽量减淡自己的存在感,曹林在言辞上努力保持谦和,主要在于强调展素越矩,只字不提兵部会从中收获多少权力。

“影卫虽忠,但其一人私欲,便使错令......今日为冯甫,明日未可知是谁......将密兵还于兵部,亦可整饬纪纲,定国之基。”

女帝看过密折,陷入了沉思。

她回想过去两月,展素的每一次调兵、每一次请令,虽都在理,却的确未留备底。

沈靖州带兵打仗时,他的军营中曾流传出这样一句话,已经传遍大宣南北。

——信人可也,须留退步。否则,必挟尔坠崖。

......

展素被召至大理寺,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虽然名义上只是暂居,但他的实际职责都被罢免,权力也尽数移交他人。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他看着北风猎猎,轻叹一声。

哪怕他没杀冯甫,也无法自证无辜,更何况女帝有意削权,总会找出许多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