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安已经炒了两大盆,锅里的这些是最后一锅,瞧着也差不多了,将锅端下灶后,才开始过筛。
郭喜春好奇地看着她的操作,还从盆里捏了一颗炒好的玉米尝了尝,入口酥脆,嚼起来一点都不硬,她之前也做过脆玉米,但是那种是把玉米煮熟,再晒干后收集起来,要吃的时候得用油炸,那样做出来的也很脆,不过口感上比这个要硬上许多。
而且最主要的是那种做法是需要用油来炸,这对生活拮据的农家人来说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所以并没有多少人家会做,她当时之所以做,也是因为她以前那个浑蛋男人要求做来下酒的,也只许他一个人吃......
可这用沙子炒出来的酥玉米脆却不硬,可比那种油炸的好嚼多了,郭喜春忍不住又抓了一把吃起来。
这炒完玉米的沙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郭喜安没有扔,打算晾凉后拿个布袋装起来,等吃完了这些酥玉米,想吃的时候还可以再炒,而且这沙子不止可以炒玉米,用来炒瓜子、花生、板栗都是可以的,实用得很。
这酥玉米虽香,吃多了却是容易上火,几个孩子从刚开始到现在已经吃了不少了,郭喜安不许他们再吃。
见郭喜安将盆端走,二丫第一个不乐意了,“小姨,还有这么多呢,我还想吃。”
“不能再吃了,这东西吃多了上火,再吃你们明早起来嘴里该长水泡了,长水泡可是很疼的。”郭喜安哄她。
二丫噘着小嘴,还想说什么,郭喜春便先开口道:“这炒货吃多了是容易上火,今天吃这么多些够了,听小姨的话。”
见娘亲都这么说,二丫抿了抿嘴,心里有些不甘心,但也没说话了。
其他几个孩子虽然也恋恋不舍,但郭喜安把炒玉米收走后,他们也很快转移了注意力,打水洗手,又被郭喜安叫去喝金银花水。
虽然不让孩子们再吃炒玉米,但先前他们可是已经吃了很多了,金银花水下火,郭喜安煮了一茶壶出来,让孩子们一人喝了一碗,预防预防也好。
......
十万枚变蛋做好后,郭喜安又开始投入了农务劳作,村里其他人家还在收着地里的作物,郭喜安她们已经开始在翻地秋种。
虽然买了地,但是目前郭家能用的田地,算起来还是村里最少的,所以无论是秋收还是秋种,郭喜安她们都比村里其他人家要结束得早。
因为要等胡芋种催芽,剩下的三亩地翻好后,也没法立马栽种。
这几天郭喜安和郭喜春都在家,处理家里晒干的玉米和稻谷。
玉米需要磨成玉米面,稻谷也需要脱壳成大米。
磨玉米面倒是简单,家里买了石磨,又有毛驴皮蛋的帮忙,也不需要再去村里那些有石磨的人家排队,省心也省力。
稻谷脱壳就有些麻烦了,这个时候脱壳的方法是用舂米的方式,就是将稻谷放入石臼中,用杵捣去外壳,边舂还要边用一根木棍不时地撬动石臼里的谷子,要不然有的都捣碎了,有的还没有舂到,既费力又麻烦,是一件苦差事。
这天郭喜安姐妹正在舂米呢,周美玉脸色有些不好地找上门来。
“这是怎么了?”郭喜安停手将舂米的杵放到一边,给她拿了板凳,自己也坐下休息一会儿。
周美玉脸上还有忿忿之色,“还不是为着占晒谷场的事!”
第202章 晒粮食
向阳村东边靠村边上的位置有一大块稻谷场,往年村里秋收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是把收上来的粮食背到晒谷场去晾晒。
但是晒谷场虽然大,但也没有大到能容纳一村人同时晾晒粮食的地步。
特别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家家户户收上来的粮食可不少,更是有不少人家为了争夺稻谷场晾晒场地吵了好几回嘴。
郭喜安家院子够大,收回来的粮食都是在自家院子里晾晒,没去过稻谷场,对那边的热闹自然不知道。
往年的时候,这占晒谷场都是家里老人小孩去干的事,周美玉他们家人口少,一家子都要去下地,家里孩子也小,不像其他家能派出闲人去占晒场,所以通常都是等大家都晒得差不多了,有了空地,他们家才开始晒自家的粮食。
可今年不一样,今年大丰收,每家每户收的粮食都不少,要是等大家都晒完,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这没晒干的粮食可经不起久放。
周美玉怀孕在家,便自告奋勇地去占场地,结果连着好几天起了个大早,好不容易占到一块场地,却被后来的两户人家给强占了去。
周美玉气得不行,和她们吵起来,可能干出这种事来的人又岂会是个讲理的?周美玉一个人哪里吵得过对面两个?她又大着肚子呢,还能跟人动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