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小食摊火爆整个汴京(美食)(4)

作者:紫流金 阅读记录

杏安看少年眼里有些血丝,桌边的干粮也只动了一点,便道:

“二郎说要走时,侯府的三郎君再三挽留,奴才见他诚心的很,可二郎就是不肯留下,反而叫奴才去买了最近的船票,要连夜赶回汴京。”

“现下船上没个好吃好喝的,公子又

吃不上辣,饮食不佳,再熬个半月回京,人都要怕瘦脱相了。何必吃这苦呢?”

“父亲叫我应举之前多往各地游历,增长见闻,途径秦淮之时想起来,当年与父亲交好的侯大人正在家中丁忧,因而拜见。”少年脱下外袍,递与杏安,“侯大人供职工部,而今虽贵为侍郎,却也温和谦逊,对我甚为优待。府中几位公子亦是对我礼遇有加,从无不足,只是……”

少年迟疑半晌,似是想说些什么,但思及君子慎独,切勿背后搬弄口舌是非,就道:“罢了,我与他们不是同路人。与其违心留下,不如尽快返程。”

杏安把外袍挂在木施上,道:“我知二郎你是为着侯府里的那个丫头。大雪夜里叫人跪在庭子受冻,满府里头还只有郎君你愿意替她饶情两句,可见府中其他人着实刻薄。但咱走的也太急了,连翁辣脚子都没来得及收呢。”

少年摆摆手示意不必再提,杏安也就住了口,又伺候着少年脱靴上床,吹灭白蜡睡下不提。

眼瞧船上最后一盏灯火都熄灭,柳金枝擦擦额上汗,撤开手,带着鱼块重新回到船舱。

四周万籁俱寂,耳边除却河浪拍岸,就只剩下白蜡烛芯噼里啪啦的声响。

柳金枝借着摇曳烛光,撸起袖子将买来的铁锅架在炉子上。

炉子虽有些老旧,但很耐用,塞上黑炭、打了火石之后,不消半刻就有火苗蹿出来大肆舔着锅底。趁着热,她赶紧倒上一壶温水。

幸好中国历史时间线行至宋朝以后,她那充满智慧的老祖宗们已经捣鼓出了铁锅来取代陶锅。

铁锅导热更快,没等完全入夜,水面就冒出白烟,沿着铁锅边缘往外飘,滚水泡起一个炸开一个。

水已经完全烧开了。

就着滚水,她将洗净的三对鱼头、鱼尾尽数贴锅滑进去。

鲜嫩嫩的鱼肉刹那间被开水烫成乳白色,腥气尽消,伴随着大量水汽蒸起,还隐隐透出一丝河鱼鲜香。

这就是鲈鱼的好处。肉质鲜美细腻却少刺,清蒸、红烧、熬汤样样都行。

所以范仲淹才在《江上渔者》中写“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来赞美鲈鱼,可见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只是光有鲜鱼香还不足以满足宋朝人的嘴,因为宋朝人是爱吃辣的,甚至可以说是无辣不欢。

但宋朝没有辣椒,为了吃到辣,宋朝人找出了可以代替辣椒的胡椒,以及一系列可以提供辣味儿的食材——

葱、姜、蒜、蕌头、辣蓼、茱萸和芥菜。

其他的她虽有一些准备,但姜辣羹还得是用姜末入汤味道更妙。

于是扯开布袋抓出辛辣姜末,大量成片撒进锅去,任凭凶猛的沸水将它们尽数卷入锅底,姜末沉浮之间,满室鱼香中便又破空生出香辣呛人的姜味儿来,直刺激的人口里酸酸,似是分泌了一大堆涎水。

这用鱼头鱼尾和大量姜末熬制成的鱼汤,就是常在宋朝早市里出现的“姜辣羹”,喝一口,姜辣和鱼河鱼鲜香相得益彰,犹得宋朝人喜爱。

只不过鱼汤好得熬得浓稠奶白才好喝,现下还不够浓稠,柳金枝要守火,就抱膝坐在小杌子上,以手撑脸,聚精会神地盯着火光。

却不知炊烟袅袅,沿着大开的窗棂散出去,一时间满船盛盈姜辣鲜鱼香,勾引得船客仿佛梦临早市,饥肠辘辘,又遍地寻不到售卖姜辣羹的摊子,只得急的鼻尖儿冒热汗,真个叫做梦也不安生!

好在半夜小火文炖,到第二日辰时一刻,姜辣羹已彻底成了。

鱼汤香辣扑鼻,色泽呈现天然的奶白色,柳金枝盛了一勺尝尝,入口果然十分醇厚,可见那三尾新鲜鲈鱼的精华都化在里头了。

柳金枝高兴,却感一阵困意袭来,因她昨夜为照顾这羹只睡了不消两盏茶的时间,现下有些撑不住,便将锅盖盖好,自个儿囫囵收拾了一下上床小憩。

她倒不怕耽误买卖,因为宋朝人一日两餐,早上八九点用朝食,下午四五点就用晡食,现下时辰还早着呢。

谁知门口倒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似是谁在窃窃私语——

“香味儿便是从这位娘子的舱里传出来的。”

“嗐,这味道搅扰了我大半夜,我只当是做梦呢,醒来了以后四处寻干粮嚼方知是真的。”

……

一般人出门在外,哪个不是轻便上路?哪怕是宋朝这类经济已高度发达、百姓生活便利的朝代,也避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