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411)+番外

作者:江南知微 阅读记录

钱钱钱,样样都离不开钱!

而他才刚被陛下拔擢为左丞相,若是现在就去提这个谏言,岂不是有恃宠而骄之嫌?他不想失去千辛万苦攒来的君心啊!

李世民看着他,笑道,

“李师兄不必担心,花销一事我已有谋算,至少在数年内,是绝不会为朝廷增加负担的。”

说着,他就踌躇满志地,率先迈步踏进了殿中。

...

这件事,他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已经仔细考虑很久了。

前世,曹魏推出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以取代东汉早已腐朽不堪的察举制。

可那些本就出身望族的朝廷中正官,却利用职务之便欺上瞒下,一步步把这项本该为国家选拔贤才的制度,变成了“只看家世,不看品行与才学”的固化阶层工具。

世家大族利用它来垄断官位、操纵朝堂,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任凭再有才学的平民子弟,也难以有出头之日。

这样一来,累世冠冕之家辈出,官员的综合能力却一再下降,而无法引入新鲜忠诚血液入朝的皇权,无疑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杨坚父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趁开国之际一不做二不休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

而到了贞观时期,为了进一步打破世家的垄断巩固皇权,李世民又增设了进士和明经两科。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后的科举刚推出,在世家门阀们的授意下,又兴

起了“行卷”和“公荐”的不成文门槛。

学子们要先把写好的诗赋,呈送给达官显贵和文坛大家先品鉴一番,若被对方评为优品,就有机会被举荐给朝廷,中举的概率自然大大提升。

可是,能顺利见到这些达官显贵和文坛大家的学子,又有几个是“能以钱权开道见权贵”的寒门子弟呢?

真正的寒门之家,就像当年陈平的家境一样,他的兄嫂不敢生孩子,拼了命地种地想供养他读书,到头来,也仅仅支付得起购买书籍的开销。

至于笔墨纸砚和拜师的费用,对这样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太过昂贵的天文数字——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除了陈平这种天资分外聪颖,又有满腔坚韧心志誓要出人头地的极少数,又有几个寒门子弟能冲破重重考验,最后成功地走进考场?

所以贞观年间的科举制,依然有大批才学平庸的豪族子弟进入官场,无一状元出自寒门。

李世民也早就意识到,仅是增设进士和明经两科,根本就无法达到遏制世家的目的,那些因达官显贵的举荐而进入官场的新人,又怎么可能把感激回报给朝廷?他们,只会通过这种方式继续抱团坐大。

可遍布朝中、通过联姻卖婚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世家,对他科举制的这一通改革已经极度不满,想要再进一步深入变革,必会触及绝大多数朝臣的利益——

就连一路忠心追随他的功臣们,也大半出身于关陇官宦世家。

这样一来,担心操之过急会引来相反效果的李世民,只得不动声色先放下了此事,把目光瞄向了被世人奉若门第圭臬《氏族志》。

他命舅父高士廉负责重修此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尚官”的原则,取代先前的“尚姓”原则,把李姓皇族和外戚的排名改到了前面,以提升皇族的威严。(1)

接下来,他又大力提拔山东寒门之人,重用马周、张行成、张亮等出身寒门的官员为相,想进一步削减门阀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

只可惜天不假年,后半生在接连遭遇丧妻、丧女、太子被废流放丧命、次子夺嫡被流放黔州的打击后,他心力交瘁间又疾病频发,自知已时日无多,为了给幼子来日的顺利登基铺路,只能暂且放下在自己一朝解决世家隐患的心思,忙着先解决高句丽这个更迫在眉睫的隐患。

甚至他担心幼子太过仁弱,怕自己走后他镇不住局面,还特意挑了一个出身太原王氏的太子妃,希望借此来拉拢关陇世家……

一直到临终前,世家这个心腹大患,都横亘在李世民的心头无法释怀。

而他知道,现在已经迈入了统一阶段的秦国,如果不提前做出应对,在不远的将来,也即将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

世家门阀的兴起!

....

李世民进殿后,笑嘻嘻喊了声阿父,就快步冲上殿抱了抱父亲。

秦始皇心情愉悦地,眉梢带笑抬起头,正打算问孩子这个时候来做什么。

但这时,他恰好瞥见,换了一身官服的韩非李斯二人,也先后进了殿。

几乎是眨眼之间,君王的面色就猛地一变,没好气地瞪向抱着自己的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