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407)+番外

作者:江南知微 阅读记录

到时,郡县官吏会不会趁着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够及时,瞒着朝廷做些什么胆大妄为的事情来,谁也不敢保证。

这种情况下,分封陛下的亲子为诸王,前去镇守三国之地,确实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可是这样一来,直接归属陛下管辖的疆域就大大减少了,而驻守各地的诸王,往后若是生出想与太子夺位的野心,行事可就便利多了....

殿上的秦始皇听了王绾之言,原本带着笑意的目光蓦地一寒,然后,下意识先朝身旁的李世民看了过去。

有人竟想把本该属于世民的土地分给其他孩子,他担心世民会伤心。

正端着蜜水沉思的李世民,一下就察觉到父亲关心的视线,忙抬头朝君王粲然一笑。

他也在思考,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问题。

以他前世能看到的例子,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以雷霆手段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山东六国,并没有在偏远地区分封诸王。

这种强干弱枝的政策,固然能为秦国朝廷调动最多的资源和凝聚力。

可等胡亥即位后,由于缺乏各地诸王的制掣,仅仅一个赵高,就能利用宠臣的身份篡位乱政。

从这个角度看来,郡县制是有弊端的。

然而,等到汉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开始大肆分封刘姓诸王,结果又怎么样呢?

文景两代君王绞尽脑汁想削藩,而野心勃勃的诸王们,则想效仿西周诸侯,取代坐镇长安的天子,于是发动了七王之乱。

这样看来,分封制也有弊端。

所以,曹魏谋得了汉家天下后,又再一次废分封而行州郡,却迎来了司马氏的专权篡位。

好吧,等上位的司马氏吸取了教训,重新把分封制视若圭臬,又被八王之乱折腾得基业尽毁、戎狄进犯,让中原陷入生灵涂炭之中.....

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君权与臣权、皇权与藩权的权衡拉扯,前世的他也为之而困扰过。

他甚至在贞观十一年,还打算以世袭刺史的名义试探朝臣,下诏要在关东之地分封李元景和长孙无忌等三十多位亲王大臣——

除去诸如想借此削弱关陇世家影响力的考虑,最主要是在为大唐遥远的将来考虑。

他知道历朝历代皆有终结之日,但若将来,子孙中真出现了不可胜任者,以致朝纲混乱,与其让赵高司马氏那般的权臣取而代之,还不如让分封的李姓子孙打进长安来,多少也能为大唐再续几年国祚。

当然了,这次试探也在满朝文武的激烈反对下夭折了,他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分封制的利弊.....

既然在已知的历朝实践中,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输赢,并没有孰高孰低之分,那么,这一世,他选择坚定追随父亲的脚步走。

他知道,秦始皇对加强君权的执念有多深,他绝不会把刚收回来的六国之地分出去,让秦君的权力四分五裂。

他也知道,世异则事异。

在这个并无世家盘根错节、干扰朝堂决策的时代,在宗亲势力早被代代秦君、打压得一蹶不振的秦国,在施行了百年商鞅酷法、吏治清明高效的朝廷,秦君的威望之深,想来,也足以震慑那些偏远之地的郡县官吏。

退一万步说,他是秦国的第二代君王,就算郡县制

在一个统一大国的施行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弊端,他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改进它。

而有自己的支持,父亲一定会很高兴的。

秦始皇见孩子目光澄澈,笑容明朗,显然并未因为王绾的这个提议而伤心,遂放下了心来。

他转头把目光淡淡看向了王绾,又在对上王绾满是期待的目光后,立刻把目光转向了殿中诸人,

“王御史的建议,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关中贵族立马响应附和,而朝中许多并非来自关中的大臣,也纷纷出言赞同了起来。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王绾却心中一沉。

王御史?以他对陛下的了解,对方只有在很高兴或是很生气的情况下,才会用姓氏加官职来称呼臣子。

此情此景,陛下的心情绝不会是高兴的,恐怕.....

他这念头刚闪过,就听到李斯急促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秦始皇眼中亮光一闪而过,

“哦,爱卿以为不妥在何处?”

李斯快步出列上前,肃然道,

“当年周天子便把天下切为甜瓜,以爵位土地分封诸侯,姬姓王族遍布天下,进则可瞻仰天子,出则可护卫中央,此法善乎?臣以为不善也....”

秦始皇脸上总算又有了笑意,正点着头赞同李斯的话呢,哪知就在这时,齐国博士淳于越激动站了出来,怒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