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172)+番外

作者:江南知微 阅读记录

里正这一催,他更吓得双手双脚一起抖个不停,连脖子眼睛都控制不住地一直颤抖起来,哪还说得出半句话?

陈平急忙上前一步,仪态端方诚恳拜道,

“请王上和太子恕罪,小人的兄长并非有意以下犯上,只是他久居乡间,乍然见到贵人不懂该如何应对,稻桩一事正好小人也知情,可否容小人代兄回禀?”

秦王见他落落大方,进退有度,心头就先满意了两分,颔首道,

“可。”

陈平立刻抛出了一个重磅保证,

“请王上放心,这稻桩只需留半尺之长,任它再长上一月,必会再次抽穗结稻,至多两个半月,就能收获第二趟粮食,小人的兄长绝没有戏弄乡邻里正!”

秦王颇有兴致,

“哦,此话怎讲?”

陈平扶起兄长干瘪粗糙的手,与自己白皙细长的双手并排展示给他们看,

“小人原是魏国阳武郡户牖乡人,家中贫寒,父母早亡,全靠兄长一手拉扯我长大,他日夜耕作三十亩薄田果腹,可小人偏偏不自量力想要读书...后来兄嫂为了供我读书识字,只得想尽办法让三十亩薄田能产出更多粮食,所以小人家中数年来,不但能收割第二趟稻谷,还能收割第二趟小麦,多出来的粮食,全仰仗这半尺高的稻桩啊...”

三十亩地,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供他这个闲人读书,陈伯夫妇早把能想的办法全想过了。

所谓善于农耕,不过是被生活逼得必须精打细算,绞尽脑汁增加一粒粒粮食的产量罢了。

秦王眼中快速闪过一抹惊喜,

“小麦也能用此法,多收上一回麦穗么?”

陈平急忙点头,

“正是,第二趟虽然比不上第一趟丰收,但只要及时施肥布水,一亩地至少也能多收半石粮食。”

此言一出,群臣立刻惊喜讨论起来,

“一亩地,竟能多收半石粮食?”

“还不止呢,若是施肥得当,没准能多收一石!”

“这法子好哇!既能增收粮食,又不影响来年的春耕。”

“诸位且慢,若真有这种稀奇的好事,他们为何不上报魏国朝堂立功?为何还要逃灾来我大秦开荒?”

“是啊,没准这是魏人的阴谋,大秦今年的秋收,绝不可贸然效仿此法啊!”

李世民也很疑惑这个问题,在史书上,陈平一家可没有中途搬来秦国。

难道,是因为去年魏国的旱灾,要比史书上更严重得多?

陈伯到这时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他见这些身穿华服的达官贵人们,正在质疑阿弟陈平,忙用不太流利的秦国话,磕磕绊绊解释道,

“不是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我们说了,是里正不听...”

陈平急忙悄悄按住兄长的手安抚,大声解释起来。

原来,魏国虽然明面上只收一成田赋,但每年秋收之前,朝廷都会摊派各种临时名目,这样算下来,就要缴纳五成半的粮食。

再算上交给乡里豪绅的半成 ,农人留在手中的只有四成。

而魏国连连战败,土地越来越少,寻常四五口之家,也只有四五十亩田地,产出的粮食本就有限,剩下的这点根本就熬不到第二年秋收,人们早早就要上山扒树皮准备着了。

正因如此,陈伯摸索出这增收法子后,就主动找到了里正,希望朝廷能推广这种办法,让乡邻也能再多得些粮食。

但户牖乡的里正断然拒绝了他的提议,还警告他不许乱在田地里折腾——

直到陈平捕来几只野鸡送给里正,对方才松口同意他家可以继续留桩增收,可推广这办法一事,自然就不了不了。

陈平苦笑,继续解释道,

“我们逃灾奔赴秦国,也是事出有因,去年旱灾粮食本就减产了**成,朝廷税赋不变之外,阳武四大望族,竟要把原本的半成税加征到一成...”

张苍恍然大悟开口道,

“原来是这样!难怪我父亲说,族长已经找到了法子,来弥补上回卖粮给秦国的亏空呢...”

陈平讶异看着他,悄悄猜测着对方的身份。

李世民却怎么也没想到,陈平如今阴差阳错来到秦国,竟跟去年张苍为他筹集粮食有关——

张氏族长为讨好他这个秦国太子,果真只按30钱一斛卖了几万石粮食给他。

得知这个真相,他心中不由五味杂陈起来。

此事,确实让秦国百姓得到了免税两成的优待,但他实在没想到,竟会给阳武百姓带去了额外的半成重负...

他暗暗决定,等阳武郡收归秦国后,一定要说服秦王,第一时间为当地百姓减免些税赋。

秦王目光灼灼看向陈平,

“既是如此,你们为何不逃往齐国楚国,偏偏挑中了我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