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137)+番外

作者:江南知微 阅读记录

张良和韩非同时发出震惊的疑问。

李世民一脸骄傲扬起小下巴,

“当然啦,不信你们问蒙恬!”

韩非急忙拉过蒙恬细细询问起来,这事是秦王今日下了早朝,才被李世民逼着同意的,他们这些当臣子的还不知情。

李世民又一脸童真看着张良,

“阿兄啊,换成你是韩国庶民,你想要韩王当你的王上,还是我阿父当你的王上?秦国灭韩国,反而是帮助了韩国百姓,我师兄为什么不能帮我阿父灭韩?”

张良张了张嘴,艰难道,

“可是,世人皆称’宁做六国犬,不做秦国人‘,秦国百年奉行法家之道,你父王又岂会真的这般好心?”

韩非呵呵笑了起来,指着忙碌在田间抢着浇灌庄稼的众人,

“子房啊,连你这样的聪明人,也跳不出世人,对法家的误解偏见吗?秦法虽严,却不仅仅针对庶民,它同样也约束着公卿官吏。看到那些秦吏了吗?

从朝廷发现旱情那日开始,全国的秦吏就要跟百姓一起,挖井挑水灌溉庄稼,因为这些收成,不仅关乎百姓的口粮,还关系到朝廷的税赋,官吏岂能袖手旁观?至于秦王免税一事...”

他看向李世民,

“我家小师弟绝不会扯谎,他说有这回事,王上就一定会做到!”

张良怔怔茫然,

“可是,法家以愚民五术驭民,根本就没有施恩惠民这一项,良不懂,秦王为何会这般突发善心?”

他突然想起来了,这几日在咸阳打探情报时,那些秦人提起秦王竟毫无怨怼之言,他当时只以为是秦法太严苛,这些百姓不敢说半句秦王的坏话,才这般随口胡诌的。

可他没想到,秦王竟要给百姓减税救灾?这样的事情,五百年乱世里有几个君王做过?就是上古尧舜之君也不过如此了。

韩非叹气,扶他起来,

“在我看来,当今秦王的气魄眼光,更在历代秦王之上,正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也,秦国已经足够强大,秦王又肯施恩于民...你认为这样的秦国,天下七国之中,谁还能与之抗衡?”(2)

如果不是有对方扶着,张良听着这些话险些朝前一头栽去。

李世民咚咚跑来,伸出小手一起帮着扶他,

“阿兄,老师说五百年乱世的战火,已经让无数人家破人亡了,如果我阿父能终结乱世,让天下所有人都过上安定的日子,这不是好事吗,你为什么一点也不开心啊?”

张良起身,闭眼挡住簌簌想要滚落的泪水,声音有些颤抖,

“所以,最后韩国必亡,六国必灭,只剩秦国一家独大,是吗王叔?若是能设法说服六国联军攻秦,又当如何?”

蒙恬一听这话顿时警惕起来,张良不会一回韩国,就开始张罗六国联军攻秦一事吧?

李世民却并不担心此事,张良还如此年幼,又无官爵在身,六国之君,谁会听他一个孩子几句空口无凭的建议,就冒冒失失发兵得罪强秦。

他们如果这么有远见,就不至于把国家治理到亡国的地步了。

而且,信陵君春申君已死,找遍六国,也再找不出一个有足够威信、能够说服列国联军伐秦的人了。

韩非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知道张良自幼就非常聪慧,这才想着趁机把利弊跟对方摊开了谈一谈,看看能不能把他拉拢来秦国。

谁规定只有韩国能来撬墙角了?送上门的墙角,不撬白不撬。

他细细为对方讲了一番统一的好处,最后总结道,

“我恩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你可知这是何意?(3)

我师荀子本是儒家大才,却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传统,收下了秦国太子为徒;我本是韩国的王叔,原本绝不会背弃韩国,却被韩王亲手献给了秦国;

许朴本是隐居避世之人,列国数十年来求而不得,却阴差阳错来到了咸阳,还肯为秦国开班讲学培养农家人才....

看到了吗,就这是天意,连天道都在帮秦国,我等又岂可逆天而行?”

任凭张良再怎么沉稳聪慧,终究还是个未长大的少年,闻言不由扑到韩非怀中嚎啕大哭起来。

道理他当然听懂了,可情感上他真的无法接受,他的祖辈父辈为之付出一生的韩国,怎么就要亡了呢?

可是,王叔韩非今日已经说得如此坦诚,这些话,就算自己背信弃义跑去告诉韩王,他就真的会信吗?

不,他听闻各地层出不穷的民/变后,就赶往王宫求见了韩王,却被正在欣赏歌舞的对方一句“小孩子家家的,别瞎操心这些朝廷大事”给打发出来了。

而且,真实的秦国跟他听闻的并不一样,同样是旱情,韩王要加税,秦王却要减税...他能因为祖上得到了韩国朝堂的厚待,就假装看不到百姓们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