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怪物移民管理局(45)

作者:求之不得 阅读记录

……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不少地方从男耕女织,开始慢慢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集中式作坊发展。

商业和手工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能工巧匠的出现,让民间工艺开始慢慢进入权贵的眼界。

之前由宫中银作局负责的金银首饰制作,开始将目光投到民间,让民间工坊制作宫中用度。

因为材料珍贵,紫檀木梳很少在民间制作过,但当地工匠有一门手艺可以将镶金嵌玉做在木梳上,权贵中忽然流行起来。

银作局遣人来了当地,要给宫中做一把紫檀木梳。

当地工匠活是接下了。

但也接下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木材珍贵,要怎么保护?

镶金嵌玉在普通木梳上已经攻克,但在紫檀木上稍有不慎就是闪失,是杀头的罪。

权贵中流行的式样繁多,早前就挖空了心思,紫檀木梳上要怎么才能别出心裁,还要体现宫中的庄重,典雅?

抛开紫檀木梳上的金银玉器,木梳本身可以做的式样很多,但宫中是否有忌讳?

这些难题一个个落在工匠身上,迟迟不敢动工。

这把紫檀木梳,从一开始,就凝聚了民间匠人的集体智慧,巧思和无数心血……

耗费数百个日夜,反复打磨,精心雕琢。

最终,这把紫檀木梳在庆典上被呈送给明神宗。

而年幼的明神宗又将它赠予了李太后。

在紫檀木梳被赠予李太后过后的几年里,李太后结束了听政。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改革走到了历史眼前。

很快,万历中兴。

但历史的车轮从来向前,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后金强盛,逐鹿中原,清朝取明而代之。

历史中的人物也如同时间长河里的一瞬,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都汇入长江滚滚东逝而去。

留下的见证,只有文字,以及,不会说话的它们……

朝廷的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和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的白银外流,虎门销烟,马关条约,辛亥革命……

历史的宏大,于细微处,就是紫檀木梳的辗转易主。

紫禁城,北平,羊城,然后是民国时繁华的上海滩……

几经流转,虽然也被保存和维护得的很好,但时间还是它失去了初次在紫禁城中展露的光彩,返璞归真,回到了最初的意义。

一梳结发同心。

二梳诸事顺遂。

三梳儿孙满堂。

这是婚礼前夕,母亲送给女儿的礼物。

用它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念。

这也是吴桂芳渐渐有意识的第一年……

很淡的意识。

它开始观察周围。

从听周围的声音开始,听周围的说话声,鸟鸣声,仿佛感官开启。

然后是视野。

它开始慢慢熟悉这些画面,这些画面里有它听到的声音。

鸟语,花香,母亲对女儿的叮嘱。

女儿对母亲的思念。

这种感觉很奇妙。

它开始慢慢想起,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困在盒子里。

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人把它拿出来观赏,维护,最后又放回那个盒子里。

但现在它可以看到阳光,听到雨声。

历经了足够漫长的岁月,它好像现在才真正成为一把紫檀木梳。

每天从发间穿过,闻到头发的清香。

它在慢慢熟悉一个人。

但很多东西它不懂。

也不懂得镜子里,那个女孩子的喜怒哀乐。

它像一个旁观者,不那么熟练得陪伴着她。

它没开化,也不明白陪伴的意思。

它也在一点点,从木梳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

但它能去的地方很少,大多是听女孩子同她丈夫说话。

这户人家姓张,在江浙一代曾颇有名望。

祖上是簪缨世家,如今家中在政府身居要职。

族内富甲一方。

但那个动荡的年代,即便是有名望的人家也过得不易。

战火纷飞,家族迁徙,奔波狼狈,名望和富足也仍不能得以在战乱中保存所有的家人。

张家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但境遇不如张家的却比比皆是。

人们熟悉了苦难。

有人在苦难面前退缩,有人抛头颅,洒热血。

那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年代。

它跟随着张家辗转去了很多地方。

见过很多早前不曾见过的人,事,物,也见过很多不容易。

人的世界其实一直不容易。

它也渐渐想起盒子里的记忆。

辗转,颠簸,也曾有厮杀和血腥落在装它的盒子上。

人的世界要远比梳子的世界复杂得多。

它喜欢被人用来梳头发的感觉。

它在实现它价值的时候感到满足……

时光荏苒,如同历史上所有艰难时刻,动荡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