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流放千里,我靠神农系统发家致富(11)

作者:焦点点 阅读记录

“孟师傅在吗,我们想来打个台子。”林溪说罢,拿出早就让萧永言画好的图纸。

其实所谓的操作台也非常简单,就是个大一点,长一点的桌子,对于他们木匠来说,几乎没有难度。

孟金南看过图纸后,表示没有任何问题,一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他徒弟会把东西送上门来。

可林溪哪里等得了一个月,“孟师傅,您看,我这些东西并不复杂,您不能快一些,价格我可以加倍。”

店里的小伙计听到这话,骤然抬头看了林溪两人一眼,瞧着都是普通打扮,出手竟然这么阔绰。

林溪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孟金南也不好再拒绝,答应她三日后就能取货。

从孟金南那里出来,林溪和萧永言转头去了墨梅斋,这是家专门售卖笔墨纸砚和书籍的店。

须知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念书是一件开销很大的事情,一般人家根本没有财力支撑。

林溪和萧永言现在身上穿的都是粗布麻衣,走进这墨梅斋,跟周围白衣青衫的学子格格不入。

店内的伙计赶紧迎上来,“两位,这里面卖的都是读书人用的东西,您二位要买点什么?”

嘴上是问着,可伙计拦在两人面前,分明是不想让人进。

萧永言倒也不恼,礼貌道,“我们是来买些纸笔和书本的。”

伙计心里有些惊讶,他们竟然还真是来买东西的,只是他们有钱买吗。

“我们墨梅斋的笔墨纸砚都是最上乘的,就拿砚台来说,最便宜的砚台也要一两银子一块,墨锭另算”说罢,伙计抬眼斜睨着两人,一两银子的砚台还是最次的,他就不信他们还敢嘴硬。

谁知林溪和萧永言竟聊了起来。

“一两银子,这丰禾县的学子用的砚台也太差劲了。”林溪颇为讶异,毕竟从她接收的原主记忆力,最便宜的一方砚台也要四五十两,这一两银子的砚台,得是有多差啊。

萧永言安慰起林溪道,“以前听管家说过,普通学子用的都是最差的砚台,一两银子对他们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伙计听着两人的对话,脸色逐渐变得难看起来。

这两夫妻真是好笑,竟然站在店门口对着他家的东西评头论足起来,还说一两银子的砚台差,他们拿的出一两银子吗。

“我说你们两个,要么拿钱买,要么就赶紧走,别耽误我们做生意。”伙计不耐烦地开口。

林溪没想到,他们只是说了几句话,伙计就开始赶人了。

“我们几时说不买了,打开门做生意,我们难道不能询问两句。”林溪有些生气。

伙计目光鄙夷地瞧着他们,“一辈子地里刨食的,见过砚台吗,就敢评头论足。”

林溪瞪了伙计一眼,径直走入店内,随意指着一处砚台,“这是最普通的石砚,石头纹理粗糙,显然做工一般,从种类来看,多半是产自西北梧县。”

“这一块,雕花多为花果枝叶,细节处粗糙经不起细看,触手带有几分温润,但总体质量一般,大约是产自秉县。”

林溪每走到一处,便把对应的产地都讲了出来。

这些只是并不是林溪本人的积累,而是得益于原主的储备。

此时,店内的伙计和学子已经惊呆了,仔细看去,林溪廉价的打扮之下,竟是长着一张娇憨明丽的面庞。

察觉到众人的视线,萧永言不悦地挡在林溪身前,迅速拿起货架上的最便宜的石砚和纸笔,道,“伙计,结账。”

众人一看,虽然刚才对所有砚台如数家珍,可真正拿起来的,还是最便宜的砚台,可想而知,这两人也就是知道的多一点,卖弄一下而已。

伙计这会儿也回过神来,忙给萧永言结账。

虽然每样拿的都一般,但这些东西加一起也要好几两银子呢,伙计不敢怠慢。

第9章 做馒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林溪一边付钱,一边感叹,就这些最次的笔墨纸砚,竟然还要花掉五两银子,难怪普通人家念不起书。

三日后,孟师傅那边派人过来送东西。

为了早早赶出林溪的货,他们这班人一连三日几乎是连轴转,总算把林溪要的台子和货架做好。

郝荣驾着驴车,满脸写着疲惫。

林溪看送来的货到了,赶紧出去迎接。

孟金南的手艺果真是极好的,打造出来的台子光洁明亮,没有任何一点毛刺。

林溪特别痛快地给了钱,总共是二两银子。

郝荣也很高兴,这么多日的辛苦总算是有了回报,说了许多吉祥话才离开。

设备已经到位,林溪派萧永言去镇上买了些面粉,准备在家里尝试做花馒头。

但开始总是艰难的,林溪有了配方,可毕竟没有任何下厨经验,想要立刻就做出好看又好吃的馒头,哪有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