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老五,他也抵受了一定的压力。
如今朝中偶尔便有人提出要册立后宫,广纳贤妃,免皇后独宠。
但因她生了五位皇子,一位公主,加上没有外戚做大,这才堵住了他们的嘴。
但有一部分人,打心底就觉得这样是坏了祖宗规矩,损了帝王的尊严。
老五若是孤军作战,或许面对这些非议压力会很大,但好在他有冷首辅和四爷等支持,且就连亲王都没有娶侧妃,一同声援,就压住了舆论。
但暗地里到底有多少人认为不妥,谁知道呢?
“算了,过阵子再议吧,我们先为他顶住压力,让他在军中多历练一段日子。”宇文皓也觉得心烦,不想让老元跟着烦恼,便把这事先压下了。
也幸亏儿女们十分乖巧懂事,在京的日子,只要老五下朝回来,他们多半是陪伴着爹妈。
爹爹忙的时候,他们则在京中四处走动,体察民情。
这一番走动,收获颇丰,包子结识了一些朋友,是上京赴考的学子,他们住在高升客栈里,每日除了读书,便是在茶座里听故事。
偶尔会聚在一起,讨论着这一次恩科会出的题。
包子也喜欢去茶座里听故事,因为,有些故事是杜撰的,但是也有些故事,是根据各地轰动的事迹进行二次加工改编,还是能听到一些民情的。
包子因为听得多了,会搭几句话,往往说的都是真知灼见,自然引起了学子们的关注。
几天下来,竟然结识了几位读书人朋友,和他们一起吃茶论事,好不快活。
第1858章 包子找人才
包子同学在现代混过,无论是见识还是看问题的角度,都异于常人,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但是,有人喜欢,也有人看不惯。
因为,他缺少了文人的儒雅清高,举手投足有时会略微“粗鲁”。
这所谓的粗鲁,是他在军中习惯了雷厉风行,举止爽快,说话干脆,一句话能说明白,绝不拐弯抹角。
包子结识友人,其实是有心思的。
百姓不议朝事,主要是了解不多。
但这些文人学者则不然,为着在科考里出人头地,往那金字塔上攀爬,朝廷每出一条治策,他们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
而且,咀嚼完之后,又要聚众说一番,以求自己的见解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从而被传扬开区,传到学台大人的耳中,得到本地学台大人的青眼。
包子知道自己年岁渐长,不能在军中留太久,过阵子怕是要回来协理朝事。
这些学子来自各地,通过跟他们交流,会得知各地对朝廷的看法。
毕竟,能上京赶考的,都不是寻常学子。
宇文皓也知道他跟这些学子混在一块,他十分乐见,因为他也需要培植自己的人。
年轻人的想法,比较有新锐,可以打破固有的陈规陋习,碰撞出更好的治策来。
包子是太子,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先登基的时候,已经祭拜过先祖,定下了名分。
如今,就缺一个盛大的典礼,真正地宣告天下。
但还不着急啊,一旦行过典礼加冕太子之位,这太子妃的人选,怎么就得定下来了。
入朝协理自然重要,但他认为,见识也很重要,趁着如今多结识一些人,多了解民间的疾苦,对他以后施行治策也有好处。
不过,儿子虽然有本事有能耐,却怕他没有识人的能力,遂是叫徐一去打探一下,他都和些什么人来往。
打探的事,徐一是在行的,毕竟也跟了皇上这么多年,办过不少大事。
打探两日之后,回来禀报皇上,“与殿下有过往来的有十三人,其中来往较多的有五人,臣把他们祖宗三代都查了个遍,都没有什么身份问题,但其中有一人性情孤傲,与殿下曾发生几次口舌之争,此人叫周茂,怀北石甲人,父亲是当地县令,三代都是读书人,但唯有他父亲中过举,也算是唯一出头的,此人对殿下十分看不惯,总是当着许多人的面奚落殿下,说他是装的,还私下跟那些学子说殿下的坏话。”
“有趣。”宇文皓微微笑,觉得这样的人最能锻炼耐性,人生旅途里,许多给自己下绊的人,必定会使得自己成长。
徐一见皇上还笑了,不禁郁闷地道:“那小子太可气,微臣都想打他了。”
“你啊,跟朕这么多年了也没学到隐忍。”宇文皓白了他一眼。
徐一道:“这还要隐忍么?看不惯的就来一拳,打不过就跑。”
这就是徐一始终无法再升一级的原因,直肠直肚,但好在他知足常乐,宇文皓留他这样的人在身边,也可以放一万个心。
这位周茂确实也可恨,包子有时候也差点忍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