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荷花下意识看向身旁的闺女,见她没露出什么表情,以为听不懂,便也放下心来:“ 既然在铁蛋坟旁碰到晚春,那就是我们娘俩的缘分,至于嫁人……我现在有房,有地,还有驴,吃穿也不愁 ,稀里糊涂嫁一回就够了,好人家哪有那么容易碰上。”
许敬军不是那迂腐的,不然也不能同意离了婚的姑娘回屯里住,所以他没再劝:“你琢磨明白就好 ,明早我去李家屯跑一趟。”
许荷花:“几点?”
许敬军又吧嗒一口烟:“不用你,我一个人就够了。”
屯大爷的能耐,许荷花自然相信,她也不多问,起身将带过来的半篮子鸡蛋送去灶房,这是辛苦费。
待空着篮子出来时,才说起另一件事:“叔,您再帮我看看这几天有没有好日子?新房建好了,总得请亲戚聚一聚。”
这是喜事,许敬军也不推辞,起身回了堂屋。
再出来时,手上多了个厚厚的本子。
正不好意思,短短半天,为了她,养母就给出去不少好东西的许晚春,在看清楚屯大爷手上的东西时,整个人都精神了。
是日历!!!
而日历最上面的日期,清清楚楚写着……
1950年4月18日。
第3章
确定了时代背景,许晚春的心情也没能轻松多少。
按照历史轨迹,自解放后,没了兵荒马乱,老百姓的生活相对安稳。
零星土匪,近几年也会被彻底解决。
但……这会儿真的很穷啊。
距离改革开放还有28年,想想就窒息。
突然,想起什么,许晚春猛地看向牵着自己的养母,几次张嘴,却怎么也喊不出一声“娘”来。
许荷花只以为小丫头走不动了,弯腰将人捞了起来。
许晚春索性跳过称呼:“咱家……有几亩地啊?”
“2亩。”应完后,许荷花才反应过来,她摸了摸闺女已然光溜溜的小脑袋,笑着保证:“放心,养的起你。”
“是贫农吗?”许晚春再次确认,实在是养母的三间瓦房,在一众泥草房屋中太扎眼了。
许荷花:“是贫农……你是不是想起什么了?”
许晚春呼吸滞了滞,然后摸了摸自己有些扎手的脑袋,装傻:“不知道,脑袋里突然冒出来的。”
许荷花也就那么一问,见闺女精神头还不错,便没多管,只是再次保证:“2亩地虽然不算多,但咱们这边地肥,收成高,交了粮税,紧吧些也够咱娘俩吃了……娘平时养养鸡,织些布,屋后再种些高粱,总能活下去……对了,有时间,还能再养头猪,那样一年的肉就都有啦。”
可这样……会很辛苦的,许晚春本来只是担心成分问题,却不想得了这么一番话 。
听养母恨不能将自己个儿忙成陀螺,她心口酸涩,忍不住将疑惑问出口:“您……为什么要收养我呢?”明明一个人能活的更轻松,明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十里八乡的,捡孩子回家养又不是啥稀罕事。”当然,许荷花没说的是,她总觉得这孩子是老神仙指引给她的,之前打扫土地庙的时候,虽没有出口许愿,但她心里头是稀罕孩子的。
然后转眼就捡了一个。
不用结婚,就能白得一闺女,还是在铁蛋坟旁捡的,她自然乐意。
至于为什么不明说……福气这么难得,怎么能往外漏呢?
许晚春不知养母心中想法,真信了她的说辞。
毕竟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大多淳朴,历史上更有“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托孤事件。
被收养,似乎真不算稀罕事。
之前是她后世心态,思路没转过来……
=
回到家。
西斜的太阳已经藏了头。
邻里也升起了炊烟。
许荷花不敢耽搁,放下娃就忙碌了起来。
父母去世后,许晚春学会了做饭,但从未接触过土灶。
所以养母撵她去院子里玩耍时,她没听,端坐在小板凳上,盯着对方生火做饭。
许荷花的晚饭是早上剩下的,玉米碴子粥,两个窝窝头,还有一小碟酱菜。
许晚春是病号,吃得精细多了,除了精米粥,还用香油蒸了俩鸡蛋。
饭菜上桌后,许荷花边吃边说:“今天太晚了,明天我蒸几个白面馒头,曹大夫说你能吃那个。”
这具身体的状态确实太差,剃头发那会儿,许晚春照了镜子。
瘦到皮包骨,五官脱相,瞧着比厌食症晚期也差不了多少。
实际年纪8岁,瞧着最多5岁。
必须精细吃食,还得食补几年才能将亏空养好。
事关自己,许晚春没有办法拒绝:“谢谢,我也会努力干活的。”其实她更想说努力赚钱,但现在的小身板,赚钱什么的,怎么听怎么像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