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问的那件事。
这一次就更加细致地给李惠芬老两口解释了陈满宇如果想要回去上学的话,应该怎么做。
沈清清在旁边也时不时地帮忙解释打补丁。
这个电话一打就打了半个多小时,老两口才终于弄清楚了应该怎么做。
“正好新学期就是新学年,满宇他嫲,如果你想带满宇回来重新上学,你就把资料都准备好,等到准备好了之后,就打个电话告诉我,我们就去学校把手续走完,这样等到开学的时候,满宇就能直接去上学了。”陈泽松很有耐心地说着。
李惠芬自然也是忙不迭地答应着,说自己马上就去准备那些材料。
陈满宇这边的事情就算是解决了,李寻丽载着沈清清和沈漾漾去了李家。
沈漾漾要留在李家,而沈清清想跟着她妈跟她舅一起去买窑炉。
李寻锦开着车载着她们母女俩一起去瓷厂那边接上负责人,就一块儿往卖窑炉的那个地方去了。
第124章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破窟窿
因为昨天就已经确定好了要买的窑炉类型和数量,到了厂里之后,基本上就只剩下对比不同档位的性能的问题了。
这个大型窑炉厂是批发原产地,在厂子负责人的带领下,沈清清不仅看到了各种各样造型的窑炉,还看到了最简单基础的窑炉是怎么制作的。
不过她也看到了以前她们家瓷窑里的那种老窑炉的制造原料。
一车又一车的黄土泥料,用于搭建以前的那种老式土窑炉。
虽然说新式窑炉方便了很多,但是有些人就还是更喜欢用那种老式的窑炉,觉得烧出来的东西更加有韵味一些。
沈清清听到负责人这么说,低下头默默地笑了。
她刚刚可听见了造一个土窑炉和买那种新式窑炉之间的价格还是有点差距的。
就现在来说,老式土窑炉那种其实也就赚个人工费和原料费,比不上新式窑炉的贵。
所以一些瓷厂还是会喜欢用土窑炉一些。
听到李寻丽他们不仅想要买燃气窑,还想要买电窑,负责人脸上的笑容就更加灿烂了。
毕竟这可是一笔大单啊!
然后沈清清就跟着负责人看到了现在的电窑是长什么样子的。
跟后世她在小破站的视频里看到的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长方体,只不过区别于体积有大有小。
有竖着的,有横着的,这都要看买主个人的需求。
但是打开盖子往里看,确实每一个的容量都不大。
甚至最小的一款,里面就只能放得下一只瓷器。
沈清清一看就知道她妈肯定不会买这种。
果不其然,最后李寻丽跟施工队的负责人商量了之后,中型的燃气窑要三台,大型的要一台,中小型电窑要三台。
谈好了价格之后,给负责人留了个地址,让他明天送到瓷厂去。
不是不想多买,也不是瓷厂地方不够,而是因为钱不够。
因为价格总和算下来,李寻丽发现手里的钱还差了五万多。
得跟李寻锦借一点。
本来李寻锦是想直接帮李寻丽买了的,但是被李寻丽阻止了。
说他要是不肯借,那她宁愿不买。
没有办法,李寻锦只好答应了李寻丽借给她,回去打欠条签字。
因为买的是那种可移动的,不是嵌入式的,所以负责人也就不用想着怎么去协调窑炉和墙体了。
半个月后,浔清瓷厂终于竣工了!
采购的燃气窑和电窑也全都已经搬进去了。
不过新厂竣工,总是得做个流水席开开张。
李寻丽和李寻锦也没有广发英雄帖,就请了自家的亲戚,包括了李玉杏这边的亲戚和张明芳那边的亲戚,一共摆了五桌,还有张总,陈漫一家,给张恒韵发了请帖,但是她没有空,再然后就是李寻锦的所有签了几年合作合同的客户,林林总总加起来一共摆了个十桌。
就在新瓷厂这边办的,因为地方足够大。
而且也是为了给合作方看一下他们现在的生产实力。
李玉杏这边的亲戚,其实也就是她的其他四个姐妹一家子,张明芳这边的亲戚,则是他的六个兄弟姐妹一家子,不过有两家离得远,就只送了礼物过来,人没来。
几个大人各自接待各自宴请的人。
小孩子们用不着,就由沈清清带着聚在一起开了一瓶雪碧,一人一小杯边抿边等开席。
看到重生以来还没有见过的那群亲戚,尤其是四叔公和四老婶,沈清清脑子里好像又回想起了这一家子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来。
四叔公是生得和外公张明芳最像的一个兄弟了。
当年正赶上下乡互助的时期,她外公被分配到了他们村这边,在这边认识了她外婆之后,结婚生子,后来就在这边定居了,所以也就把户口一并迁到李家村来了,只不过姓氏没有改,但已经是在李家宗祠这边落了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