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给孟暄等人封官,以他们现在的功绩又完全不够,到时候惹来非议也给不出一个让他人信服的缘由。
赵虞有些苦恼,最后还是丞相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干脆就让他们直属于王上,享普通低阶官员的待遇,等做出了功绩再行封官。
赵虞也同意了。
等赵虞的旨意一宣读,那些被丞相选中的官员有好几个都变了脸色。
被他们视为家中孩子对手的人现在竟然成了王上直属,还要协助他们,成了他们获取王上宠幸的对手。
人傻了!
【作者有话要说】
原本有大纲的,现在大纲离家出走了
逐渐放飞自我~
晚到啦,所以这章留言发红包
第138章
可是无论他们心中再是不满也不敢在这个提出来, 毕竟以经验来说,孟暄等人确实非常适合协助他们,甚至因为他们之前的经验可以直接否定他们的决定。
王上的旨意内虽没有明说, 但丞相私底下也与他们交代过,哪怕很想让孟暄等人跌个跟头,但实际上若是孟暄等人跌了跟头, 他们也没有好果子吃。
更不用说这是一次在王上表现的机会, 再没有什么比博取王上好感更重要的事情。
因为赵虞的这一通旨意, 整个王城都热闹了起来。
孟暄等人家中如何欢天喜地不说, 这些被指派了事务的官员家中也是门庭若市。
且不说办好这件事情可能博取王上的好感,光是其能带来大量银钱的内核就足以吸引来许多人的关注。
这王城的富商可不止两三户,这次丞相和赵虞商议后打算让赵国商人都有争取的机会, 当然这也是为了避免因为银钱不够而导致被选中的有些地方工程停滞。
为此, 赵虞还提出了合作承包,绝对不落下一个地方。
丞相自然没有意见。
派往各地的人选都已经挑出来了,自然王城那些有人脉的商人也都知道了,现在都寻着自己看中的地方找人拖关系搭个话, 只是想让到时候中选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不过大概他们也未曾想到,对于赵虞和丞相来说, 只要钱多, 那必然能选中自己想要的。
丞相给了消息传播的时间, 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商人能赶到王城。
在西华州未发展起来前, 王城是整个赵国最繁华的地方, 但是等西华州州府繁华起来之后, 王城就退到了后面, 现在因为传出来的消息, 王城一下就热闹了起来。
要知道这可是王上亲自下的旨意, 再者有西华州成功的先例摆在面前,赚钱是必然的。
对商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自然是赚钱。
被吸引来的可不止有赵国的商人,还有宁国和景国的商人。
以前赵国的商人在另外两国都是被鄙夷的存在,那是一种国家给他们的优越感,毕竟无论是国力还是财力,赵国都是排在最后面的。
哪怕有些赵国商人的生意做的另外的商人都要大,同样被人看不起。
只是往日里被鄙夷被看不起的赵国商人现在却是另外两国商人羡慕的存在。
商人在各国的地位都不算高,甚至很多时候闹出事情来,哪怕不是商人这边的错最后也因为他们有钱而怪在他们商人的头上。
这种不平在景国和宁国都很常见,反倒是赵国,虽然穷却从不谁弱谁有理,也不会因为商人有钱而肆意搜刮,虽说官场上还是有些轻视那些商人,但也不过分。
毕竟要让一些饱读诗书往日里谈论的都是阳春白雪人去理解银钱是最重要的商人心理也不现实,但轻视归轻视,官员们也不会主动欺压商人。
自然这也是另外两国商人看不起赵国商人的原因之一,只有如此才能掩盖他们内心的嫉妒。
如今这种羡慕和嫉妒已经掩饰不住了,赵国现在还要帮他们、支持他们赚钱。
说出去都觉得离谱的事情竟然发生了。
宁国重仕然农轻商,景国重武然农轻商,现在赵国竟然重商轻农?
离谱。
若是赵虞知道另外两国商人的想法,大概会觉得无语吧。
自赵虞上位之后,就有派人大力推行梯田之法和堆肥之法。
只是这些举措都是由她下发旨意给各州的,故此消息完全没有传出来,就算有那么一点风声也没多少人注意。
更不用说丞相和赵虞为了让现下这项举措获得更多银钱,特意大肆宣扬,并且也给予了一定时间来发酵,那讨论的人多了,自然影响力也比之前要大,关注的人也比别的要多。
不过只要能达到赵虞和丞相之前的计划就可以了,过程有什么问题都不重要。
其实不过两天的功夫,传扬的程度就已经达到了赵虞和丞相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