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还是你和老五有主意,这样建起来花费虽多点,但实在方便,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赵穗儿把钟静放在摇篮里,由钟宝儿看着,她一边切菜一边感叹。
虽是只砌两间屋,但内里却隔出三个空间来,靠南那处做杂物房,靠北那处做灶房和饭厅,中间那块就成了浴室。而且还把与钟六屋子相连的那三尺院墙往外围了,以后江衔月去灶房,只用出了屋转个弯就能到。
分家之后钟三就在屋子前头垒出个灶,上面还搭个棚子,很多农家人就是这么弄的。赵穗儿一开始觉得挺好,但现在看了别人的,觉得自己家那草台子简直就不能用。
陆氏对这急脾气的两口子没办法,“谁让你们那么慌的,难不成你们不砌灶,就吃不上饭了?”
赵穗儿难得不好意思,“我们不是想着早弄完早了事,也少给您添麻烦嘛。”
“这也不碍事,反正灶台在那儿,往后若是想加盖屋子,再砌墙就好,也不麻烦。”
“还是算了,要是有钱,直接盖房子多好,灶台凑活着能用就行。”
而且砌墙也是要花钱的,像江衔月他们做的,只说成本,没有三两银子就下不来,这还是往少了说。有这个钱,他们就攒着起新屋了。
赵穗儿可是看着大哥家起的新屋子的,干净宽敞,还是砖瓦房,他们现在住的屋子也只是泥砖房呢。
但她和钟三手头松,分家的银钱再加上攒的那些,将将够盖三五间房的,但要想再添置些家具,就不能了。
他们还是想着一步到位,所以才简单地砌了个灶台,就是想趁着这两年再多攒点钱,明年、最迟后年就好好盖一处院子,再添置些好家具。
----
几个人干活麻利,也不讲究什么精致,就做了一个蒜薹炒腊肉,一个煎豆腐,一个煸豆角,一个黄瓜片鸡蛋汤,都用大盆装着,量足得很,不说卖相,香味是俱全的。
这样的饭菜,钟家人已经习惯了,但是过来帮忙的,和钟五要好的蒋家兄弟,以及另两个年轻小伙,吃得头都不抬,一个劲儿夸,“婶子和嫂子们都是好手艺。”
蒋应雄更是笑道:“回头得让我家里的过来跟婶子和嫂子弟妹们取取经。”
一个姓余的小伙子就打趣道:“可不是嘛,我还是头一回见应杰吃饭吃这么香,说不定回头就要长个子了。”
蒋应杰脸一红,瞪他一眼,“不愧是住河边上的,管得就是宽。咋的,地里的庄稼不够你操心的,还管到我头上来了。”
蒋应雄的媳妇高氏干活特别麻利,等闲男子都比不过她,但是她厨艺不大好,所以进门好些年,灶上的活计都还是蒋家老娘在操持,这两年蒋老娘身体差了,这事儿就又落到高氏头上。
结果高氏刚操持几顿饭,她手艺不好的事全村都知道了,更是有不少人打趣,说蒋应杰这两年不长个子,就是高氏做的饭不好吃的缘故。
高氏浑不在意,依旧嘻嘻哈哈的,她其实一点也觉不出来自己做的饭难吃,毕竟她觉得好,蒋应雄和家里两个崽儿都吃得挺欢,小叔子也从来不说她手艺不好。
众人嘻嘻哈哈的,吃完这顿饭。
两天时间,总算是将两间房建好,只是还要晾两天才能用。
江衔月不急,里里外外地看一遍,心满意足,蒸好馒头,招呼大家去吃饭。一早,就炖上了冬瓜排骨汤,这会儿排骨已经烂乎了,香味飘出老远……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再多等两天又有什么等不得的呢。
第96章 我们月儿我知道
初一给钟大家上梁,初二有雨,江衔月和钟五好好歇了一天,初三,两人便推着小推车往白石桥去。
实在是江衔月列的单子太长,钟五觉得自己就是再长十只手,也拿不下这么多东西。
两人先去买了锅碗瓢盆等灶房离不了的家伙事,又去买油盐酱醋茶等各种佐料。
灶房里开了个火塘,两人还去买了配套的铁架子,锅子和水壶,以及一些坛坛罐罐,七零八碎的。
中间又遇上了和江衔月心意的大炭炉和小火炉,也各买了两个。
因为之前列的有单子,买起来也不麻烦,只去铁铺、粮油铺和杂货铺基本上就能买全。
两个人买的只比单子上列的多,不会有想到却没买的,只除了砧板。江衔月在好几个铺子看了都不大满意,觉得还是回头让钟五做一个比较好。
不过一个时辰,两人已经将东西买得差不多了,银子也花去了二两有余,正要再去肉摊上买条肥肉开锅,就见江涛和江留青牵着牛车也在买肉。
四哥今天怎么没拉客?江衔月挺奇怪。那边厢,他们也瞧见她和钟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