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彭小芸觉得儿子和女儿是有区别的,但孟冬青这个榜样告诉她,不是。
只要自己立起来,女儿不比儿子差半点。
再加上她自己招婿,就越发觉得女儿一点都不差了。
不过虽然是招婿,也只是她男人跟她到娘家生活,孩子还是跟爸爸姓的,招得没那么彻底。
彭小芸也不介意孩子姓什么,她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姓彭呢。
“知道!妈妈,我想去挖蚯蚓,回去喂小鸭子。”吴好好重重点头,别人知道什么,爸爸妈妈可疼她了。
彭小芸怀好好的时候,特别爱吃鸭子,所以二胎一怀上,吴延安就在家养了好几只鸭。
在城里只能去菜市场捡菜叶搭粮食喂,回家能给鸭子找的食就多了。
刚刚吴延安没在,就是去塘里给鸭子捞浮萍去了。
“去叭,就在家门口,别乱骂知道吗?”彭小芸挥挥手,让她去。
吴延安话少,把彭小芸扶进屋后就忙开了,捞好的浮萍装好,又去菜园子摘要带回城里的菜,忙完这些,顺道简单地给家里收拾了遍卫生。
“明天我再回来,把腾出来了两块地补种上。”吴延安眼里活特别多。
虽然两口子在城里做点小吃生意,但家里的地并没有抛荒,不管是田地还是自留地,都种上了。
这些活吴延安都不让彭小芸干,他一个人就能包圆了。
“行,你忙去,我把妈那屋子收拾收拾,给她老人家上炷香。”彭小芸从开始的不适应,慢慢也习惯了。
她特别喜欢现在的日子,她们两口子踏踏实实地,心向着一处使劲。
唯一的遗憾,就是她不好多联系双胞胎侄子,只能时不时往嫂子家多寄点特产,在里头捎点东西给孩子。
双胞胎现在由嫂子养育,她一个当小姑子的问多了,好像不信任嫂子一样。
所以干脆不问,就寄东西,最小的那个侄子虽然没见过,但为了一碗水端平,都寄。
“摘的菜还是给孟总那里送一篓?”吴延安问。
他们时不时就会给孟冬青送菜,但不是每回回乡下都送。
彭小芸点头,“六叔家里今天杀猪,你买半扇排骨一起送过去,再买点五花咱自己吃,有冰箱,多买点没事。”
结婚头两年,他们两口子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吴延安家里太穷了,不然他也不会来做上门女婿,彭小芸这边条件也不好,她养母拒绝收前夫和彭其川一分钱,母女俩全靠彭小芸挣工分养活。
虽然他们结婚那会已经分田到户,可光种地还是穷。
是孟冬青拉了彭小芸一把,不光送她们两口子去拜师学厨艺,还借给她开店摆摊的钱。
彭小芸打小就是个特别记恩情的人,尤其是孟冬青跟她没关系,甚至按理来说,应该关系不好的情况下,孟冬青还帮她,她就更记了。
能死记一辈子的那种。
“行,我现在去说。”吴延安快步出了门,彭小芸则是进屋给她养母上香。
彭母连张遗相都没有,老太太不肯拍照,最后是吴延安找了画师给画了一张,村里的画师,技术不怎么好,画得只有三分相似。
但这也是彭小芸心里的念想。
“妈,您在天有灵,不用再操心我往后的生活了,延安很好,不会说细致话,但细致活都做了,好好也聪明懂事,才上一年期,就回回考试都是双百,您放心,只要孩子愿意学,我拼尽全力,也会把她供出来。
妈,您走得太早了,您多活几年多好,抱抱好好,让好好也是有外婆疼爱的人,看着我过上好日子,也跟着享几天福,该有多好……”
老太太封建家庭长大,讲究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一套。
老太太也一直信奉着这一套,直到彭其川的父亲停妻再娶,把她归入封建糟粕。
“大哥他现在过得也挺好,妈,您像我一样放宽心吧,咱不记恨了好不好。”
“妈,您放下投胎吧……投胎到我肚子里好不好,让我好好照顾你,供你上学,去过您想过没过上的日子。”
“妈……”
彭小芸哭成个泪人。
她以前轴得很,要是她妈以死相逼,她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气您了,妈……”
她真的很想那个板着脸,常年没有一点笑影的老太太。
很想很想。
彭小芸带着男人孩子来送菜,姑奶硬把人留下来吃饭,不吃饭不准走。
结果吴延安一点没闲住,把姑奶捡得柴劈得整整齐齐,码得也整整齐齐,还去给魏爷爷的小花园干活。
“醒醒姐姐,我摘了好多泡子,给你吃。”好好跟醒醒分享她在屋后摘的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