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睁眼,成了七个儿子的极品老娘(532)

作者:折花一枝 阅读记录

就是为了让杨源有科考的盘缠,杨家大儿媳心里可埋怨了,就是不敢说罢了,好在杨源真的中了秀才,攒下钱以后最先做的就把大孙子给赎了出来,不然,这家里怕是不和睦了。

但依旧欠了不少外债,当了好几年教书先生也没还清。

这就是陆老二觉得不合适的地方,明明知道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依然坚持着想要科考,若是他自个儿能赚钱就算了,关键是自己赚不了钱,吃的用的全是儿子们赚的,杨源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哪怕中了秀才又如何?得了个虚名,就他这么还债,起码得十年才还清外债呢,不照样是在吸家里人的血?这样的人太自私了,不是个好先生。

但陆老二没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他只说,“读书是为了明事理,知道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同样的,读书也不能一直读死书,书中说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你可能从这两个词里想象出来春暖花开的景象?”

“那些读死书的绝对不能,因为他们不会去山野田间,看劳作的百姓们耕种有多不容易,看发芽的小草蚕食作物,看那些守着田地过活的人庸庸碌碌一辈子。”

“只有看到了,且亲自上手,才能明白书中所说的真正意义所在,还有我并不是画大饼,说了不做,或者说的全是假话,那才叫画大饼。”

这些都不是陆老二能说出来的大道理,实际上也确实不是他说的,是宋初雪偶尔瞧着便宜儿子们没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说一些话,好似洗脑一般。

打算潜移默化的掰正儿子们,更多的是让他们明白生活不易,读书不光是读死书,很多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依旧止步于秀才,不是对方读书少,是缺少实践,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冯家的一亩地有了陆老二的帮忙,一天便开了出来,期间冯母来送了饭,不是她不愿意陆老二去家里吃饭,只是怕他和郑明碰上。

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送完饭都没顾得上看对方是不是在干活,立马回了冯家,招呼都没来得及打。

好在三人都没怎么注意,各自吃饭继续干活,冯二花要做的就是拿着一个小药锄跟在后面撒种子,顺带给种子掩上土,等待发芽。

做完这些,已经日暮西垂,三人直起身子来,有说有笑的往冯家而去。

三道身影走在田埂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的老长。

有那离冯家地稍近的,瞧着三人离开的背影,垫着脚往对方地里瞧了一眼,顿时啧啧出声,“嚯,这陆家的小子干活真是一把好手,瞧瞧,有他帮忙,一亩地一天的功夫就翻出来了。”

“你这不是废话?就冯家那个老幺,不是被送去念书了吗?也没瞧见学了多少知识,干活的时候那慢的哟,我家虎子都比他强。”

说话的是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妇人,脸上挂着几分自得,虎子便是她的大孙子,已经九岁了,平时最喜欢打猪草、下水摸鱼、上山砍柴。

特别能干,真不是这个妇人吹牛,虎子的勤快整个小溪村的人都有目共睹,若不是人奶奶一直跟在后面念叨着小心些,别总下河云云,大家都要以为那孩子是被虐待了。

实际上当奶奶的妇人对虎子还挺不错的,大孙子嘛,那可是心头宝,同样的,虎子这么勤快,可给她挣了好大的面子。

听她这么说,周围响起一片夸赞声,完了又开始讨论上冯家的事情,“冯良是读书人,干活不行很正常啊,二花不是在镇上给人家小姐当丫鬟吗?赚了不少钱,买了地还送冯良念书去了。”

“我听说,镇上的丫鬟月钱不多啊,怎么到了二花这就不一样了啊?”

“是啊,我家小闺女以前娶给人家当丫鬟,才三百文一个月呢,说是做的洒扫院子,洗衣服的活计,总想着回来,说什么老人会欺负她,呸,就是懒,洗衣裳扫地有啥辛苦的?咱们这靠着田地吃饭的哪天不顶着大太阳出门?晒死个人”

有那觉得丫头片子不值钱的也跟着附和,“可不是?一个月能有三百文也不错了,都比得上一个汉子的收入了,还有啥不满意的?人家要是要我,我也给人当丫鬟去,别说扫地洗衣裳,刷马桶我也乐意。”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爆笑,“哈哈哈你这老不羞的,人家哪里源医药你这样的老婆子?不得白给你饭吃啊?人家要的都是年轻貌美的。”

因着是夕阳西下了,田地间劳作的人纷纷扛着锄头准备归家,说起话来也不用隔着老远对喊。

有那八卦的立时压低声音说,“没错,我听说啊,二花根本不是给什么小姐当丫鬟,是给人家府上的少爷当通房丫头了,听说通房丫头就是有名无分的那种,每天陪睡陪玩,跟个大家小姐一样,但是要端茶倒水伺候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