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门很快研好墨,苏首辅提笔,落字,搁笔,吹到半干,然后展开给皇帝看:“皇上,圣意臣已拟好,请皇上过目。”
皇帝淡淡看过来,随后挑眉:“就按苏爱卿的做。”
咦皇上的语气不像生气啊,苏狗他是写什么了?
五大学士同时抬眼看过去,同时瞪大眼,张开嘴,好半天,林大学士才骂了一声:“真是老狗!”
可不是老狗么?
先是把皇帝的怒火得烧起来了,又慢悠悠地给一个方案把火灭掉——我说,既然一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方案,你何必多此一举去挑衅皇帝的威严?就不怕皇帝一怒之下抄你的家或是诛你九族吗?
绢布上只有三个字:安定王。
给十九皇子李长忆一个安定王的爵位,这一方面没有否定他过世的努力,还能从这名字中看得出他为大梁立有功劳,的确,皇室子弟不宜参政,但李长忆的情况明显不同。
他来自民间,在民间长了二十几年,对民生大事比任何一个皇室子弟更了解,加上他自已能力也不错,只是苦于逊色于赵云璟而只能在赵云璟手下做事,如今他有了这‘安定王’的头衔,指不定能开创一番自已的新局面,最后说不定也能制衡赵云璟。
毕竟功高震主每个皇帝最大的忌讳,一旦赵云璟成长起来,得了民心,只怕他自已没那种心思,旁人也会押着他走上那条路或是借他的名去走这一步棋,到时候君臣敌对,血流成河,百姓遭祸。
这绝对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因此安定王李长忆,必须要快快成长起来,如此,才能让大梁长盛不衰。
李长忆被立为安定王的圣旨是在周慕娇离京那天宣布的。
出城的时候,周慕娇就看到了礼部的人,她急着赶路便没留意,倒是身边的人问了一嘴,周慕娇才知悉这事。
“夫人,小的打听清楚了,安定王府就在赵家边上,中间就隔了条两丈的小胡同,两家的边门和边门是对着的,若然将小胡同围上,那就是一条隐蔽的路径,日后大人和安定王有要事相商,也可以直接从此路通行而外人不知晓。”
周慕娇嗯了一声,没有细想皇帝这操作背后的含义,而从陈良锦变成李长忆,谁也不能保证他的心境还如从前一般。
“把边门锁上,没什么事别开。”周慕娇交待完,想了想又补了一句,“我和赵大哥都不在京里,让爹娘尽管低调,不要与谁人走得太近,卫国公府那边倒是可以保持,若是有事,就往卫国公府求救。”
反正周慕娇怎么说,部属就怎么去做,尽力完成不出错就行了,至于有事为什么不找隔壁的安定王而是舍近求远去找卫国公府,那就不是他能分析出来的问题了。
第230章 奇怪的书生
已是秋天,京郊外的村子有些种得早的,秧苗都已经成活,一路看去都是喜人的青翠色,可以想像得出等秋收的时候,这一路都是金灿灿的稻谷,那情形光是想想心里就很高兴。
“我活了七十年,从来没有见过长得这么好成活还发得这么好的苗!今年啊,一定会是丰收年!”
“朝廷的推广官真是来得太及时了,而且丝毫没有架子,吃住都在村里,抢种的时候我家忙不过来,他们还来帮忙呢!穿着官服呢,沾了一身泥,人家还笑嘻嘻的说没关系,我和老汉要留他们吃饭,这时他们才说吃不惯农家饭。”
“这你就不懂了吧?不是他们吃不惯农家饭,而是推广团有规定,不能动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要是在老百姓家里借宿,一要给住宿费,走的时候也要把地方打扫干净。”
“真的这规定?”
“有!我亲戚的朋友的儿子的邻居的表哥就是在推广团当差的,这话就是他说出来的,而且有没这规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你们有见过推广团的人吃我们的东西喝我们的水吗?没有!人家这纪律可好了!”
“以前的官下了村子吃喝拿不说,还要耍威风欺负人,现在这些官跟从前不同喽。如果以后所有的官都跟推广团这些官一样,我们百姓就有福咯!”
“大家注意到没有?推广团的人无论是大官小官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团长是这一届的状元,副团长是探花郎和榜眼!他们真是开了个好头啊!以后等那些老的大官死了,赵状元他们当了更大的官,我们大梁百姓只会越来越好!”
周慕娇赶了一天一夜的路,此刻就在路边休息,马儿在溪边饮水,便正好听到了百姓们对推广团的议论。
不过,也不是人人都是好评的。
有人就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赵状元他们这还不是因为还没尝到当大官的甜头,这才这么努力,等到他成了大官,你看他还会不会到田间地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