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云璟之所以选择江南方向做为第一站,他也是看完了大梁国所有州县的地方志研究完之后得出的结论。
江南水多,虽是容易水患,但种起水稻来相比较其他地方,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倒也不是赵云璟不愿去更难种植的地方挑战,而是作为第一炮,肯定是要打响的,这第一炮要是响不起来,往后的推广只会越来越困难。
出宫的时候,三人手里都拿了一份名单,其中赵云璟手里的是这次随行人员的总名单,陈公子和梅希杰拿的是他们各自所负责的小队队员的名单,至于林侍郎,林侍郎两手空空,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十天之后,这三个不省心的终于能走了,他终于可以安心地做自已的户部侍郎了,至于能不能立大功,不重要,只要那三个人不要出什么差错,就算出了差错,火不要烧到他身上就好。
六大学士也是一身轻松。
他们也是想不明白,这几个人费了大劲才考取功名拿下了一甲,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抓紧机会在京里多走动多积累,反倒是跑去搞农业,虽说民以食为天,可大梁国也没有那么缺粮啊,让状元榜眼探花同时去做农司官的活,会不会有些大材小用了?
不过想了想赵云璟的家乡桃花县上一年递上来的粮食产量奏折,又觉得很受鼓舞,家中有余粮,心里才不慌啊。
不管怎么样,考取了功名就是得替皇帝分忧,为百姓谋福利,希望这三个人十年二十年后,还能记得他们今天的心情,不要行差踏错啊。
三日后,皇帝的罪已诏与八王爷的处置昭告天下,八王爷被游街一圈之后,押到菜市口那边当场砍了头,他的几个儿子痛哭流涕,被砍头之前还在喊着皇上开恩,而八王爷府八岁以下的男孩与女孩,以及老人妇孺,全部被流放三千里。
周慕娇站在刑场边,默默地看完了全程,回去的路上,她对赵云璟说:“虽然皇帝过于仁厚了,但砍头的事,我们还是不要碰。”
“我还想要与娘子白发齐眉,这条命,我会珍惜的。”
转眼又过了几天,赵云璟他们出发下江南的日子便到了。
第195章 恨不得赵云璟死
因为要赶着秋稻种植,定下方案之前,就已经将整个队伍分成了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底下又分为几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沿途哪个县,也都做好了分工。
除了赵云璟带队的朝廷人马,周慕娇也调派了不少人手前来协助,朝廷勋贵子弟为了在赵云璟得到赞赏,就没敢像往常出行一样前呼后拥,就只带了两个护院,便是这两个护院,也都被充当了护送队伍中,加上朝廷派的二十来个侍卫,这沿途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大概是二十天之后就能抵达目的地。
离开帝京三天了,分了十组小组出去,这些小组在完成自已所在区域的秋种任务之外,还得朝赵云璟给他们划定的方向一路推广,按照赵云璟的路线,这几十个小组最后会在岭南会师。
大家一开始不明白,说好的只是去江南推广,为什么推着推着就成全国推广了?而且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种水稻的,这就需要他们自已去摸索种什么以及怎么种了,这摸索过程谁知道要多久?说不定是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要什么时候,才能够让整个大梁的百姓都能不饿肚子?
很多报名的勋贵子弟都想着跟赵云璟走个半年,回来就能官复原职了,开完会直接就傻了,但是名已经报了,名单也已经上交到皇上那,朝廷六部各部都有一份,要是他们临阵退缩,不仅自已会被嘲笑,还会连累整个家族被轻看,更重要的是,一旦他们退缩,皇上那肯定将他们划掉了,以后想要再进朝廷,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一时之间,这些人恨赵云璟到了极点,从出发就恨不得赵云璟被劫,被刺杀,因为带头的都没了,这项目肯定做不下去了。
结果在第三天时,赵云璟拿出了圣旨,圣旨上说了,就算这个项目组只剩下一个人,爬也要把这项目给完成!
怨天怨地的人比前三天更多了,但是行进的脚步更快了,到达自已所负责的城镇后,也不用催了,带着人拿着宣传册子就跑,生怕跑慢了一点,自已就成了最后剩下的那个需要用爬的需要用一辈子去完成而回京无门的倒霉蛋。
“真有那圣旨?”梅希杰凑过来,“赵大人,给我看看呗!”
赵云璟将圣旨刷地一合,斜着看他:“梅大人,下一站就是你负责的区域了,请问你都做好计划了吗?从哪处开始?从哪个人开始?心中可都有成算了?”
梅希杰无语了:“赵大人真是小气,若是圣旨,在下看一眼你又不会掉半块肉,若不是圣旨,那更不紧要了,反正我也不会到处说你假传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