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往墨里加糖。”林青蘅拿起糖桂花,指尖沾着细碎的金瓣,“再这样,墨锭该招蚂蚁了。”
沈砚之收刀入鞘,竹鞘与刀身碰撞出清越的响。他想起今早林青蘅吹笛时,桂花瓣落进砚池,把墨汁染成了暖金。“招蚂蚁好,”他走到书案前,指腹蹭过对方沾着糖霜的指尖,“让它们知道,我的墨是甜的。”
林青蘅的耳垂忽然红了,像砚台里新点的朱砂。他想起上个月沈砚之偷偷在他笛囊里塞桂花糖,想起半年前这人把湘妃竹刻的簪子别在他发间,想起所有未说出口的心意,都藏在糖霜与竹纹里。
“砚之,”他忽然放下狼毫,玉笛尾端的红丝线扫过砚台边缘,“你说……刀客能给乐师研一辈子墨吗?”
沈砚之的指尖一顿,擦刀的布掉在地上。月光穿过竹枝,在林青蘅发间碎成金箔,他看见对方眼里映着自己的影子,青丝与青衫交迭,像极了砚池里永远交缠的墨与水。
“只要乐师的笛,能吹到我磨不动墨为止。”他蹲下身,握住林青蘅握笛的手,指腹碾过对方掌心的薄茧,“就像当年在地窖里,你啃硬饼时,我替你挡箭那样。”
林青蘅的睫毛颤了颤,玉笛“咚”地落在石桌上。他想起雁门关破城那日,沈砚之拽着他躲进地窖,刀鞘撞在石柱上的声响,和此刻自己心跳的节奏竟分毫不差。“其实……”他声音发哑,“我笛膜里的袖角布,早被笛音焐暖了。”
沈砚之忽然笑了,捡起地上的擦刀布,却用来擦林青蘅指尖的糖霜。“我知道,”他的拇指蹭过对方指节,“就像我刀鞘里藏的半块硬饼碎屑,早被岁月磨成甜了。”
夜风送来更夫“戌时”的梆子声,悠长而温柔。林青蘅看着沈砚之掌心的旧疤在月光下泛着淡粉,那是无数次握刀护他留下的痕迹,如今却像极了砚台里化开的胭脂墨。
“青蘅,”沈砚之忽然凑近,鼻尖几乎碰到他的,“我以前以为,刀客的归宿是战场。”他的气息带着桂花香,混着墨锭的清苦,“直到你把断笛塞进我怀里,血蹭在我刀鞘上……”
林青蘅猛地抬头,撞进对方深不见底的眼眸。那里没有烽烟,没有血月,只有倒映的自己,和一汪化不开的暖。“砚之……”他的指尖颤抖着,抚上沈砚之眼角的皱纹,“我以前以为,乐师的魂在笛里。”
“现在呢?”沈砚之追问,指腹轻轻按在他腰侧的旧伤上,那里隔着衣料,却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体温。
“现在……”林青蘅忽然笑了,抓起案上的狼毫,蘸着混了糖桂花的墨,在宣纸上飞快地画了个圈。圈里是支断笛和一把刀,交缠着红丝线。“魂在你磨的墨里,在你递的硬饼里,在你……”他顿了顿,声音轻得像桂花瓣,“在你掌心里。”
沈砚之忽然低头,吻落在他发间的桂花上。那里有他偷偷别上的湘妃竹簪,簪头雕着半朵残梅。林青蘅的身体猛地一僵,随即放松下来,反手抱住对方的腰,脸埋进沈砚之带着皂角味的衣襟里。
“砚之,”他闷闷地说,“你的墨太甜了,把我的笛音都泡软了。”
沈砚之震动着胸腔笑起来,拍着他的背,像安抚当年那个抱着断笛发抖的少年。“软了好,”他摸着林青蘅后颈的旧疤,“软了才能塞进我怀里,一辈子不跑。”
砚台里的糖桂花墨还在漾着涟漪,月光落进去,晃出细碎的金芒。林青蘅抬起头时,看见沈砚之眼里的自己,嘴角还沾着没擦净的糖霜,而对方的墨发上,落着几片金黄的桂花,像极了烽烟里开出的暖花。
“我们……”林青蘅想问“我们算不算在了一起”,却被沈砚之用指尖按住嘴唇。
“不算。”沈砚之拿起案上的墨玉镇纸,贴在两人交握的手背上,镇纸上的血纹与林青蘅腕间的旧疤恰好重合,“要算‘砚’和‘笛’,算‘暖’和‘清’,算从雁门关地窖到临安湘妃竹下,算……”
他顿了顿,在林青蘅期待的目光里,一字一句道:
“算握刀的手和持笛的指,算硬饼的甜和断笛的暖,算往后每个磨墨吹笛的晨昏,都算‘我们’。”
更夫敲着“亥时”的梆子走过,声音里带着秋夜的凉爽。林青蘅忽然抓起玉笛,凑到唇边吹了支不成调的曲子。那曲子没有旋律,只有“咚咚”的心跳声,却让沈砚之红了眼眶——他知道,那是林青蘅在用笛音说“好”。
砚台里的糖桂花墨渐渐凝固,在宣纸上画出的圈里,断笛和刀的影子交缠成环,像极了沈砚之当年刻在刀鞘上的残梅,也像极了林青蘅绣在布包上的“砚安”。而护城河边的桂树,正落着今年最盛的花,把整个临安城都染成了甜暖的香,就像他们此刻交迭的掌心,和终于说出口的、比岁月更长久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