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襄想到这儿,坐直了身子,严肃问道:“碧梧姐姐,你有没有觉得我变了?”
碧梧笑道:“姑娘变的地方那可太多了!您之前连大声说话都不会的,我记得春天的时候,您对上谈家三姑娘,说话时还发抖呢。现在您都敢去面圣,帮人说情了。”
她微微一笑,青丝垂落,遮住了半张如明珠皎洁的脸。
“您现在是如何想?”
纪襄茫然道:“我想什么?”
碧梧不由替她着急,道:“姑娘,我和您都是太后宫里出来的人。论理,我要是有点良心就不应该说这些话。但是,如我所见,司徒郎君对您很好,愿意保护您,您和他在一起,也总是很开心的样子。我不是说章郎君的坏话,但二人相比,我实话实说,司徒郎君在婚配上更胜一筹。”
她迟疑了一下,继续道:“可能是我想错了。但我觉得姑娘对司徒郎君,也不像是无情的。既然您和章郎君的婚事能延迟两年,您为何不想想办法解了婚约,嫁给司徒郎君呢?”
纪襄一时没有答话。
初冬的夜里,忽然吹进一缕细细的寒风。碧梧去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了,纪襄坐在床榻上,一下一下地抚着自己的一头青丝。
思绪万千,纷纷乱乱,不是能简单用一把梳子理顺的。
-
纪襄没有想到,给皇帝念奏折的机会,竟然如此快就又有了。
距离上次,不过是过去了两日。
无知者无惧,上一回她虽然惶恐不安,但没往皇帝对她有意的方向去想。但经过司徒征那日的话,她不得不承认,这是最有可能的。
非是纪襄太看得起自己容貌,恰恰是她觉得自己其他的更没有值得皇帝青眼的地方。
若是为了所谓权术,她连入局维持平衡打破平衡的资格没有。毕竟,和她息息相关的两个人,太后,章序都没有。
如果说是能力,那她也绝对比不过那些那些年老重臣。
这般想着,纪襄心中十分警惕,目不斜视,一句话都不敢多说,皇帝让她念什么,她就认真地念什么。其中有不少是中书令等重臣已经批阅过,等皇帝再次裁夺的。
正在念留守京城的肃王呈上的奏折时,皇帝睁开眼睛,问道:“你上回说,你和章序是两年后成婚?”
“回陛下的话,您记得不错,臣女正是两年后成婚。”
皇帝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笑容:“你很久没见到他了吧?”
纪襄一怔,问道:“是您派他出去办差了?”
说完,她又觉得自己的反应不对。
于情于理,都应该回答皇帝未婚夫妻在婚前本就不该见面,很久不见是应该的......
她暗暗后悔时,皇帝哈哈笑道:“小姑娘,你可不要因此埋怨朕。说起来,还是太子向朕举荐的。”
又是太子?
纪襄
顿时想起举荐章序去潼川平乱的就是太子。这真是太子的想法,还是司徒征的提议?
她思索时又想到是在御前,连忙回神道:“臣女怎敢埋怨?他有您和殿下的信任,是章序的福气。”
皇帝不置可否,示意她继续读下去。
纪襄也没有敢问皇帝派章序去做什么事情了,她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过。
肃王的奏折里,说完了京城一切都平安无事的公事,大约是怎么也想不到还会被别人看到,笔墨一转洋洋洒洒说起了父子私事。一是感激皇帝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二是表露了对父皇母妃,弟弟妹妹的思念之情,最后则是报喜王妃有孕了。
她念完,大着胆子觑了一眼皇帝的脸色。
皇帝面无表情,毫无动容之色。从她手中接过后,漫不经心地批复了几个字,就放到了一边。
她若有所思,但不敢在皇帝面前展露分毫。
下一封是弹劾陈淑妃母家家风不正,族中堂兄妹姘居的。
纪襄抿唇,着实没有想到,这种事情竟然也会有御史上奏给皇帝的。
皇帝只是皱了皱眉,没有做出任何批复。
下一封也是弹劾,弹劾禁军将军项之荣侄子府里的家奴仗势欺人。
皇帝这回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也没有做出批复。
殿内仍是昏暗如傍晚时分,只有烛火摇晃。纪襄一边读,一边心里暗自思忖。大臣的上奏似乎都没有要事,而皇帝似乎也极少批复。
相比之下,皇帝还乐意听肃王的奏折,还能赏脸写几个字。
这般看来,皇帝还是很看重肃王的。
对她而言,便是大大的不利了。
她正想着,立在一旁的崔内监轻声提醒皇帝,到了服丹药的时候。
纪襄记得太后也曾服用过皇帝送的丹药,利于睡眠。原本太后是白日黑夜都会服用一次,但丹药十分珍贵,皇帝赠过一次便不再送给太后,惹得太后仍是和之前一样,夜里少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