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仔细想过之后,他又觉得皇阿玛这种做法倒是的确颇为巧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党争,以及避免皇上和太子之间的冲突。
只是这样的话,他这个嫡长子可就有点尴尬了,瑞儿、元寿、福宜也都有了可能。这就是皇阿玛的帝王心术吗?长岁心里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些酸涩。
一些大臣其实是不太赞同的,毕竟皇上现在不是没有成年的皇子,而且还有贤明的嫡长子。但是,另一部分大臣也是赞同的,既然皇上现在不打算立嫡长子,那皇次子、皇三子、皇四子,岂不是都有了机会?
当然,他们知道,现在皇上这密封里多半写的是皇长子的名字,但是,日久天长的,以后呢?一些其他皇子派系的人,觉得又有了机会。
胤禛坐在上首,把下面这些人的表现都收在眼里。他正是不想父子相疑、兄弟相攻、群臣党争,才没有现在立长岁为太子的。但长岁是他心中属意的继承人,这是不会变的。
胤禛秘密立储的事还是就这样定了,不过他也封了长岁做嘉亲王,而瑞儿他们几个,他打算再压一压。
第167章
十月的的时候,宋玉瑶和胤禛提议,给后宫妃嫔升一升位分。这些老人们资历都不浅了,确实也差不多到了该升升位分的时候了。何况,如今她初立为皇后,也是要施一下恩的。
像是乌雅氏、小乌拉那拉氏、耿氏这几人好办,都是有公主的妃嫔,现在宫里育有皇子的妃嫔不多,妃位还空闲,就给这几人都升一级,都封为妃就是了。
懋贵人张氏,虽说没生育过,但合适跟着胤禛的老人了,所以宋玉瑶也准备和胤禛提议给张氏也升一级,给她封个嫔,毕竟现在宫里嫔位上也是空缺的。
至于熹妃和齐妃,贵妃之位只剩下一个,所以这两人中就只有一人能坐上贵妃之位。
钮钴禄氏育有二子二女,还有献方子的功劳,这贵妃之位自然是该她做的,“熹”这个封号也可以给她保留。不过,如此一来,没封号的年氏就落了下风,所以得给年氏也再赐个封号。
齐妃的话,她是没法再升了,不过这贵妃之下、妃位之首的位置,是她的……宋玉瑶斟酌了一番,考虑妥当后,就和胤禛提了。
乌雅氏、小乌拉那拉氏、耿氏都封妃,钮钴禄氏封贵妃,年氏加封号的事,胤禛都同意了。不过,给懋贵人张氏的封嫔的提议,被胤禛给否了。而且,她发现,对于李氏,他好似也有些不喜。
看着胤禛有些讳莫如深的样子,宋玉瑶也不再问了,皇后去世之后,她身边的几个宫人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连带的李氏、张氏身边的宫人也消失了几个的事,虽然隐蔽,但她这个掌管宫权的怎么会注意不到?
李氏和张氏看来是有在皇后的病情里掺了一脚的,皇后当年做的终究是反噬到她自己身上了。
帝后两人商定好之后,胤禛就下旨大封妃嫔了。钮钴禄氏成了熹贵妃,年氏成了兰贵妃,乌雅氏、小乌拉那拉氏、耿氏分别成了谦妃、文妃、裕妃,李氏和张氏的位分没变。
后宫妃嫔晋封的事,让宋玉瑶又得了不少好感。至于齐妃李氏和懋贵人张氏,不知道是心虚还是怎么样,倒是也看不出太多不满。
转眼雍正十年又来了,二月里,耿氏的十三公主出嫁了。十三公主没有抚蒙,嫁到了西林觉罗家,额驸的阿玛是胤禛重用的云贵总督鄂尔泰。
这让耿氏心里好过了不少,总算两个公主中还有一个能留在身边。西林觉罗氏虽然是本朝才显贵的,比不得十公主、十二公主嫁的郭络罗氏、马佳氏发达已久,但是皇上现在正重用鄂尔泰大人,西林觉罗家的兴盛已经可见,也是不错的。
这次十三公主的婚事,也是宋玉瑶安排内务府给操办的,办得很是盛大,倒是又得了耿氏不少好感。
不过,宋玉瑶操办得也并不都是喜事。太后的年纪大了,身子有些不太好了,从四月初开始,病了两个月,到了五月底的时候,还是去了。作为儿媳妇,宋玉瑶操办了这一场丧事。
远在西北的瑞儿,也回来奔丧了,大军暂时陈兵不动。宋玉瑶再次见到了好久不见的儿子,他黑了,也瘦了,但是眼神也坚毅了。这让宋玉瑶觉得有些心疼,但也有些欣慰,儿子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已经长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了。
朝朝也回来了。这几年朝朝和额驸一起在青海发展得不错,开垦农
田因地制宜地种植青稞、小麦、马铃薯、蚕豆、油菜、枸杞等农作物,做得有声有色。
她组织人在那边建造牧场种植牧草,养殖青海骢、河曲马、牦牛、藏羊等,畜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