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激动的同时,他心里又有一种巨大的恐惧。太子二哥在满周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到现在可是三十四年了!
二哥都做了三十几年的太子了,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地位可谓稳如磐石,如今也还是要被废,可见,太子这个位置虽然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如同天堑,很难迈过去啊!
要是二哥被废了,那自己接下来要如何行事呢?胤禛正在心里想着接下来该如何行事,康熙的话却在这个时候将他猛然惊醒。
“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1]康熙愤慨地大声道。
“皇上/皇阿玛!”康熙此言一出,顿时众人皆惊,在场的诸王和大臣脸上都是难以置信之色。
虽然,今日现场有不少聪明人已经猜到了,康熙大概是有着废太子的想法的。但是,现在康熙真的把废太子这话说出来,还是让大家感到难以置信,太子毕竟是做了三十四年的太子啊!
尤其在一些中立的保皇党大臣看来,太子性格虽然较皇上来说,要仁弱了一些,在私德、性格上也有不少瑕疵,可是这些年来,皇上每次让太子监国理政,他可是从无差错,一向都处理得很好,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位没有能力的太子!
在这些大臣看来,现在皇上虽然痛斥太子的诸多罪状,但这些话其实大部分,都是皇上因为太子在十八阿哥一事上表现得不合宜,而伤心、气愤之下说的气话。
太子在十八阿哥去世之事上的表现,以及窥伺御帐的行径,固然是有错,但除此之外,太子目前其实并未犯下实打实的大罪,若以此来废太子,难免有些过了!
所以,这些中立的大臣,在康熙说出这样欲废太子的话后,就连忙开口劝阻,再三劝皇上三思。
而其他背后有支持的阿哥的大臣,固然心里对皇上欲废太子的举动而心中窃喜,但是也没人敢表现出来,面上也只是和其他中立大臣一样,作出一副忠君爱国的模样,也一起开口劝阻,让皇上三思。
就连胤禛等皇子,不管心里是什么样的想法,面上也都表现出一副惶恐
不安的样子来,纷纷跪求皇阿玛三思。
反而是太子,在康熙这话出口之后,他脸上反而带着一些麻木和恍惚,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梦中,同时心里竟然莫名地又有一种大石终于落下的安定。
这让他提心吊胆、日夜惶恐、夜不能寐的废黜之事,终于还是要来了吗?
康熙却并不理会诸王和大臣们所言,只是又看了胤礽一眼,见其面上仍是不见丝毫后悔、羞愧,就狠心道:“诸位不必再劝,朕此次心意已决,请诸王和大臣不要忤逆朕意!”
只是,虽然康熙大权在握,但是,作为一位以英明、仁慈闻名的君王,他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尤其是在众人都反对的情况下。
胤礽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在群臣和百姓中自是有威望在的,在天下士子那里也是有威望在的,乃至于在蒙古和外国使臣那里,都是有威望在的,实在不是康熙一下子说废就能废的。
即使他是皇帝,也没法情绪上来了,就一下子想废太子就废太子。
但是,群臣的劝诫和阻止,越是坚定和言而有据,反而让康熙废太子的决心越加坚定了。
这个逆子如今在朝中和天下百姓面前,已经有了这般大的威势,若是现在不趁着他羽翼还未完全丰满,将其提早遏制,等再过几年,自己年岁渐高,还能遏制得了他吗?康熙心里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了。
这事就这样陷入了僵持,康熙要废太子,而诸王和大臣劝阻,废太子之事一时并不能推行下去,事情暂时陷入了僵局。
而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非常要命的事。一天夜里,太子的奶公凌普突然带兵包围了热河行宫,意图逼宫。
凌普的举动自然失败了,康熙御极几十年的威望不是一个凌普能撼动的,这次谋反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了,但是太子却因此被冠上了意图谋反的罪名。
凌普就是他的奶公,不是太子指使的还能是谁呢?而且,更要命的是,康熙派下去的人竟然还查到了太子亲笔书写的调兵手谕!
这下,太子的罪名终于再也洗不掉了。如果先前那些罪名只是小罪,那这谋逆之罪可是不容抵赖的大罪,是古往今来都足以让太子被废的大罪!
一直阻止太子被废的诸王和大臣,这下也没法继续阻止了。在九月十六日这日,废太子的圣旨终于被正式下达了。
而随着圣旨下达,废太子这事就算是板上钉钉了。中立派的大臣心里叹息,背后有皇子的大臣心里暗喜,不过大家都知道,太子之位一旦空缺,诸皇子夺嫡之事怕是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