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七十年代搞建设(306)

作者:双面美人鱼 阅读记录

“一般是手工编织,偶尔会有小五金家居用品加工,或者外包装贴标、外壳组装。缝纫类的工作也有,多半是批量制作劳保手套、工作服、口罩等,得家里有缝纫机或者人口多,不然手缝的速度慢,技术不到家的针脚不齐是浪费材料。还有季节性帮忙进行食品加工,做腌菜副食什么的。

缝纫类的工作赚的钱稍微多些,其余的,也不太可能天天都能有货做,估计最多每月八到十块吧。”

没遇到之前龚诚像个没头苍蝇乱转,为了养活弟妹到处寻摸,样样都做过,还算是了解。

听龚诚的意思,最多也才十块,也就是算个平均线,约可能不到五块。

也就是买上点肉蛋来改善下生活,要是家里人口多的,全部补贴成口粮估计还是不够吃。

“像林奶奶这样的人多吗?”

龚诚点点头,“多啊!家属院里基本都是啊。”

三线工程就是来开荒隐蔽生产的,除了工人就是跟着来的家属及子女,本地原住民也在附近的村上队里。

屠洋洋噢了一声,想起秦幺妹,确实是在家里呆着。

不过秦幺妹当然不算闲人,之前几个工人靠她打理家庭,如今又多添好几口,更让她忙活个不停。

想到带三个小娃的巨大工作量,唔。

不如开个育婴所?

应该有双职工的吧,或者是家庭缺乏人手没办法带孩子的,他们有钱没时间。

只要申请正式的场所,建设一个通风且保暖有相应设备进行育儿的保育园,肯定需要照顾婴孩的人员,他们缺钱有时间。

她是知道厂里就有托儿所,56天即入托,毕竟此时的产妇产假仅56天,婴儿满月后即可送入工厂的托儿所,托儿所开放时间还严格匹配工人班次,夜色班工人甚至可以将孩子留宿,进行全天候看护。

但因为较简陋的设施跟少量的保育员,能接受的婴儿有限且因为要看顾的婴儿数量过多,还有“绳带联床法”,是为了防止婴儿坠床将数婴儿腰缠布带共系在一条绳子上。

因为生了孩子才了解到这情况的屠洋洋觉得这简直是对孩子的虐待,对保育员的压榨。

一个保育员要看十个婴孩,有时以上,精神跟身体简直是双重的摧残,而幼儿也因无法精心照顾多患有湿疹及营养不良。

这是时代特征下的困境,代价性的妥协。

但她有能力改变。

有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的理由,她还可以申请仿真保姆机器人。

更科学健康的照顾孩子不说,也多找条道多些岗位多些需要。

岂不是双赢!

第175章

已近深秋的江畔,薄雾缠绕着“富强机械厂”高耸的烟囱。

屠洋洋攥着游标卡尺从车间出来,工装口袋里装着些许枸杞,是二徒弟龚诚给的。她虽然不需要,但家里其它人可都亏虚着呢。

定食定量谁都是扎紧裤腰带的。

三班倒的铃声刚响过,厂区广播站就传来刺耳的电流声:“请三车间周玉兰、五车间赵建国立即回车间加班!”

听到这声音,屠洋洋越发觉得育婴园有点搞头。

随着文化运动的结束,社会飞快改变发展,本在1972年中美国际形势缓和,外部压力减轻,使得基于备战需求的、不计成本的三线建设战略的紧迫性大大下降,1973年进一步成立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要正视三线建设的成本效益及职生生活困难等问题,进行停建、缓建或者缩小规模的调整。

要不是文化运

动……

等到明年的三中全会,估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实行改革开放新思路重新发展,三线建设这种模式就会更加格格不入。

提前让刘家找到新的出路吧。

回去就跟秦幺妹提。

*

孙家

“燕燕,大雁怎么还在哭啊!”此时的李小花深恨自己看不见,什么忙都帮不上。

“彬彬,彬彬……臭小子!健设没下工,怎么你弟也不回来。”李小花急得直骂。

孙燕燕孕后期时,肚子大得像扣了口铁锅,连弯腰系鞋带都费劲。砖厂的活又重又累,可全家的生计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刘健设看着妻子在砖窑边摇摇晃晃摔泥坯,半夜总被她翻身时压抑的呻吟惊醒。“我去替你上工。”

某天清晨,刘健设把冷馒头塞进孙燕燕手里,他之前还有些顾忌,可是洋洋都说再这样下去,燕燕跟孩子都很危险。

“彬彬还小,我能顶得住。”

不管他是不是上门的,燕燕跟肚子里的孩子都是他的亲人,不能因为闲言碎语逃避。

孙燕燕红着眼眶摇头,手上的冻疮裂开渗出血珠:“你没干过体力活,会被砖窑的热气烫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