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板虽比不上余老板家大业大,但胜在有自己的织机,若是改良成毛纺机,未尝不能将毛线全部机械化,这样作业效率便大大提高了。
具体如何改良,谢芳草不太懂,但她知道方向,依着中国人对工具改良的执着劲儿,应当问题不大,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半自动化嘛。
“谢老板,这边请。”吴老板国字脸,肚儿圆,身上并没有传统商人的市侩气,倒有几分技术人员的匠气。
这厢吴老板便引了谢芳草去了自己的棉布纺,却见是在一个十分大的院子里,摆着几个机子,吴老板领着谢芳草一一看过去,又一一做了介绍。
原来那个最大的是缫车,由二人打丝头、二人主缫,棉便成了线。
四脚木棉踏缆车,则是用来把线纺成纱,再用织布机,将纱织成布,数个步骤下来,一大匹棉布便织成了。
谢芳草没想到明代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赞叹不已,觉得吴老板在这个小镇上,还真是埋没了。
吴掌柜见谢芳草是真心觉得他厉害,也不由心下熨帖,觉得这个年轻的女掌柜,倒一点没有其他商人的势利眼,看来芳草记如今在镇上炙手可热,确实有她的道理在。
如今外头铺子的掌柜其实看不大起他这个小小的棉布坊,觉得连个绸缎都织不出来,棉布又利薄,不如开个绸缎铺赚钱。
但自己向来爱琢磨,也觉得从棉到布这整个的过程,让人十分着迷,谢芳草看出他的爱琢磨的属性,便跟他细细讨论了一番,关于如何把纱线变成毛线。
纱线是棉,毛线是粗一些的棉线或者羊毛线,在哪个环节可以将毛线做出,然后再进行染色,便成了彩色的毛线,最后进行毛线的编织/织机制作,便成了毛线制品。
吴老板听完谢芳草的一番话,不由心驰神往,觉得从没有人跟自己一样,会琢磨其中的道理,连连说自己等会儿便研究,这里的每个机子他都会用,想来改良并不难。
但毛线的纺织技术现有的织机怕是不能满足,谢芳草想了想问如今哪里可以买到最先进的织机。
“如今最大的官营纺织机构,是江南三大织造——南京、苏州和杭州的织造局,他们那用的织机,才最是先进。”
谢芳草一听官营,便知道没戏了,自己在哪跟官营扯上关系?但先把毛线机械化吧,后面的再慢慢想办法。
看完吴老板的小棉布坊,谢芳草又提了下开毛线厂的事,这回吴老板直接说自己在镇上另外还有一处院子,刚好空着,便拿来做毛线厂。
这样,他投入地方和织机,技术,占两成利便行,其他的,谢芳草操心便是了。
果然,搞技术的就是爽快,谢芳草当场答应下来,又签下初步意向达成书,这样一来,厂的位置、机器、技术、银钱基本到位,再把女娘们找来,厂便可以开起来了。
谢芳草最开始想的也是自己占五成,方氏占一成,余老板吴老板各占两成,如今的局面,比自己预想的好上许多,起码机械化,才是前进最大的助力。
又在心里长叹一口气,这来镇上,简直顺利的有些不可思议了,总怕突然出现点什么意外。
但人活着,便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不过风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说到水,谢芳草又想到村里的水问题,忙问吴老板,如今镇上也没下雨,平日如何吃水的,可认识什么挖井人或是什么人,能解决水源问题的。
原本十分激动的吴老板,说到干旱一下也蔫了。
说是如今自家吃水还是靠水井里的水,别的人家如今大都早上去堤坝去担水回来,这倒是跟谢芳草如今吃水的方式一样了。
吴老板又从技术层面给了一个办法,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挖通堤坝和镇上的河,把两个连起来成一个,这吃水的问题就不愁了,但如今镇上的差役,谁去管这个?又有谁,愿意去做这个?
谢芳草最怕的是没有解题思路,没人管,没人愿意,这些都是人的事情,倒是好解决了,将此事记在心上,准备再多了解考虑一番,再做决定。
谢芳草拿着还泛着热乎气的两份初步合作意向达成书,回到了铺子里。
胡绣娘等的女娘忙围上来,“掌柜,如何了?这毛线厂,能开吗?我能不能介绍我家外甥女过来?她……”
谢芳草瞧着一屋子生机勃勃的女娘,心情不自觉便好,忙接了话头,“毛线厂,应是可以开成,至于外甥女能不能过来,若是活不下去的,可以过来,若是还活得下去,就先等等……”
胡绣娘一愣,又眼睛一酸,瞧着如今稍微长了点肉出来的郑嫂子和郑燕姐,忙应,“对,对,掌柜的说的是!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