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留洋大小 姐互换灵魂后[民国](67)

作者:鲜肉豆沙粽 阅读记录

关靖澜垂眸不语,徐伦摘掉老花镜,挥舞着报纸愤愤道:“快看,要我说,这小日本死得好,小报上写这赵保姆颇有姿色,原是有家室的,那个佐藤想必使了些腌臜法子,没多久她丈夫就死了,自己六个月大的孩子也早夭了!说是在他家当保姆,谁知受的什么罪?”

“佐藤佳子信誓旦旦说是保姆害人,想必是知道自己哥哥对人家做了亏心事,这才做贼心虚!”徐伦言之凿凿。

白秘书觑着关靖澜的脸色,温声道:“花边小报虽有夸大的成分,但这种传遍街头巷尾的事,想来有几分可信。倘若真是如此,佐藤死得不冤。”

“死得恰到好处。”关靖澜眸光冷淡,意味深长道,“外头的热闹快结束了。”

白秘书意会:“这次声势浩大的游行本就因棉纱株式会社引起,佐藤秀中是导火索。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太久,闹一次也好,至少让他们有忌惮,省得咱们商会还要看他们眼色行事。”

关靖澜推开窗,摸出一支烟,白秘书拢着风,替他点上。

“忌惮?”关靖澜吐出淡蓝色的烟圈,掸了掸烟灰,“你觉得他们忌惮谁?”

“自然是忌惮咱们商会了。”白秘书说。

关靖澜没有说话,他抬眸远眺,目光悠长。

关公馆地处繁华地带,是这个城市的中心,也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中心。站在这里,人们只能瞧见连绵的小楼屋顶,精致美丽。再远的风景却看不到了。他深知,那边有更广阔的田地工厂,有数以十万计的工人和农民。让列强忌惮害怕的,也从不是站在中心、看似浮华实则脆弱的掌权者,而是远处汇聚成庞大洪流的普通人。

“少爷,您在看什么?”

关靖澜抚摸着阳台的栏杆,静默两秒,忽然道:“看大厦将倾。”

“哪里的大厦?”徐伦大惊。

关靖澜神情淡漠:“我们脚下的。”

“少爷真会开玩笑,太太上个月还派工人来整修了。”徐伦一面絮絮叨叨,一面还是忍不住,忙跑下楼招呼仆人请工匠。

阳台上,白秘书缓步上前,与关靖澜并肩而立。

“少爷既然有远见,何不早做打算?民族大厦将倾,凭您的筹谋,何愁不能明哲保身?”

夜风里,关靖澜按灭烟头,轻笑:“明哲保身?”

“志成。”他回头道,“唇亡齿寒,何处栖身?”

“唉,各地军阀割据,征战不休,不是我打你,就是你打我,没个消停。单就上海滩一个地界儿,三天两头换主子。老爷子在奉天,您在这边,现在两头都

想拉拢关家。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为了保太平,咱们不如就选一处投效,管他姓孙还是姓张,只要有个靠山。否则,这次罢工游行就是先例。“白秘书忧心忡忡,叹道,“上头非要咱们做商会代表,就差拿枪架着逼您表态妥协。幸好佐藤秀中死得巧,不然真没法收场了。”

关靖澜沉默片刻,平静道:“有些事情能周旋、能妥协,有些不能。”

“可是这样夹缝中求生存的委屈日子,是您想过的吗?”白秘书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忽然道:“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您刚从德意志回来时,并不像今时今日这般……”

他顿了顿,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

恰逢天色渐暗,关靖澜背靠着栏杆,仰头闭目,澄黄的夕阳余晖洒在他的肩上,竟显得有些萧瑟落寞。

白秘书陷入沉默,短短数年,外人只瞧见关少东家的雷厉风行,却极少知道在这乱世里,少年磨平了多少棱角和意气,才变成如今的模样。

“我若只是一个人,落到绝处也无非豁出命去,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关靖澜的语调仍是一贯的平缓,“可是,你往那边看。”

他伸手指向远方。

白秘书顺着方向望去,那里是关家的工厂所在地。夕阳残照下,依稀可见缕缕炊烟升起。

白秘书低下头,已然明白:“光是上海无锡等地的纺织厂工人便有将近万人。您身上也背负着他们的生计。”

“不必给我戴这么高的帽子。”关靖澜似乎笑了一声,“所有中国人同在一艘破旧的船上,有人忙着内斗,有人忙着补船,有人在造新船。各人有各人想做的事情。”

白秘书看着他:“那您选择什么?”

有那么数秒,关靖澜陷入沉默。

脑中闪过无数画面,有在德国学习的知识,有学生上街游行的热血脸庞,甚至有蕴青指着他的鼻子骂卖国贼……很快,他闭上眼,又睁开,还是那副无悲无喜的面孔:“我没得选。”

停顿数秒,“也不必选。”

“中国实业如同这簇火苗。”夜色渐浓,关靖澜擦亮一根火柴,幽微的火光在寒风中颤抖,像是随时都要熄灭。他平淡地说,“我能做的,就是护着这个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