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后宫,但要考公(211)

作者:三重荆棘 阅读记录

而谢訦似乎也想到了什么,嘴角缓缓勾起。

此时,太极殿

谢訦从过往的思绪当中抽离出来,目光逐渐落在了大殿——那里,许多大臣在听到陈寻和萧越山这么说,纷纷低下了头。

此时此刻,现场的其他人都感受到了这场无声的硝烟。

而谢訦说完刚才的那一番话之后,目光便缓缓扫过在场诸位,眉眼深沉。

就连站在一旁的王诚都远远地感受到了来自谢訦身上的寒意,微微缩了缩身子。

第103章

“科举乱象丛生,选拔的所谓‘能人’,却口口声声以‘背后有人’为由,归根到底,还是朕御下不严,朕惭愧。”

孟言,正是于天盛八年科举京城省试第三的成绩,成为京城府衙的中流砥柱。

然而,就是如此的“人才”,却在上位之后逐渐懈怠,最后却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而听到谢訦这样说之后,下面的大臣原先还低着头,这下连忙跪下,异口同声道:“陛下息怒。”

然而在这些大臣其中,却有人隐约察觉到了不对,虽然跪着,可心中却是隐隐升起一抹担忧。

果不其然,谢訦在说完这话之后,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痛心。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道:“故而,朕思虑再三,决定针对原有的科举考试进行改革,逐步降低原有的各省举荐的优秀考生在国试中的占比。”

盛国的考试分为初试、省试、国试和殿试四级,其中初试由各乡举行,省试则以省为单位进行。至于国试,则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

以上的考试,无论考生身份地位如何,均可以参加。

然而在国试和殿试当中,还有一部分考生,是来源于由省长官、京城长官,甚至是二者共同举荐。

而这一部分考生,则在国试和殿试当中,有优先录用的权利。

于下月中旬举行的所谓“科举考试”,则是一年一次的国试。

在先前,国试和殿试历来是为三年一试的。可自谢訦上位之后,明面上为扩招官员,国试和殿试便成了一年一届。

只是选出来的官员,却是不尽如人意。

有一句话的大意是:“你要想让其他人答应自己拆除窗户,就可以将屋顶掀了。”

现在的谢訦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冷眼瞧着下面众位大臣在听到他的话之后,顿时便议论纷纷,如同骤然炸开的热锅一样,就连神情也变得怪异起来,嘴角在无人看见的角落里微微上扬。

而一旁的王诚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切,可身旁的那位还没有开口,他自然不好越庖代俎。

这样想着,王诚捏紧了怀中的东西。

“咳咳……”终于,坐在那里的谢訦见下面也吵的差不多了,这才出声道。

而下面的那堪称热油渐入清水的混乱场面,在谢訦的这一声清咳落下之后,也逐渐安静了下来。

见场面安静下来之后,谢訦威严的目光这才收了回来,最后,竟是向一旁的王诚伸出了手。

王诚得到指示,上前一步,将谢微凉预先交给他的奏折,恭敬地送到谢訦面前。

“这东西你且收好,今日朝会,陛下说不准可以用到。”王诚耳边突然响起谢微凉在将这奏折交到他手里时所说过的话。

见谢訦果真伸出了手,王诚不得不在心里又一次佩服起皇后娘娘的高瞻远瞩。

而谢訦自是早就在谢微凉的

话中,得知了对方似乎给了自己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

而那被称为“锦囊妙计”的奏折,便是他从王诚手里拿到的这个。

“诸位可先看看这个。”说完,谢訦竟是连看都没有看一眼,便大手一挥,将奏折又给了王诚。

刚刚才将奏折递给谢訦的王诚:“……”

尽管心中有万般腹诽,可王诚却依然十分恭敬地从谢訦的手中接过奏折,随后缓缓走下了台阶,来到了站在首位的丞相面前,轻咳一声,便开口道:“陛下万安,臣妾于近日偶闻京中有关考生之事,万分惊讶,痛心疾首之余,也生出几点薄见,还望陛下不吝赐教:”

“臣妾以为,为今之计,可借此进行官员选拔的改革。臣妾想起与陛下闲暇之余讨论此事,陛下以为要要减少所谓‘举荐’在国试考生中的比重,以确保其他考生的公平。”

“然臣妾倒以为此事不妥,科举一事关乎国本,若贸然改革,怕是会引起动乱。而政策实施尚需时间,科考在即,如若此事变动,怕是会失去民心。”

“况世家为我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在先帝在位时一力维护皇族统治。如此行为,怕是会寒了世族众位的心。”

“而这些在陛下看来‘走后门’、‘靠大树’的考生,他们既然能被举荐,想必却有其独到之处。既如此,臣妾以为,可选其组织单独的考试。如此一来,既不占用其他考生的名额,又可避免‘一刀切’的乱象发生,错失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