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经营发家日常(203)+番外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温沣考虑了下,谨慎地道:“阿屿说得有道理,只这好的绣娘贵得很,十两银子一个月都有。就算请个七八两银子的绣娘,这笔买卖做完之后,要是以后没了生意,绣庄可养不起。”

“阿娘,像是做一身衣衫,一般要几个月?”温屿问道。

沈氏琢磨着道:“贵人的衣衫要做得小心些,像是我给你阿爹大哥他们做衣衫,也没甚绣花,抽空子顶多一个月就完成了。贵人的衣衫要绣花,贵重布料裁剪格外要小,常服不比朝服复杂,两个月也能做成了。妇人娘子的衫裙样式绣花多,遇到繁复的花样,长达半年都有。”

温屿飞快算了下,心中已有了数,道:“那就请两个绣娘,七两八两各请一个。绣庄不养,给她们按单笔买卖提成。每单按照售价的九点三提成,手艺越好,能拿越多的银子。手艺差一些,也能在原来的工钱下,能多拿到两成的工钱。”

“老天爷,绣娘能赚这般多的钱,阿屹,你这也太大方了!”沈氏咋舌道。

温沣也拧眉,语重心长道:“阿屹啊,哪个东家也不会这般大方,这绣娘工钱的事,还是要慎重,你就别多管,我会与她们算。”

“绣娘是绣庄的支柱,说句不客气的话,绣娘比阿爹都重要。若没有绣娘,这笔买卖就是空谈。”

温屿说得很是不客气,态度不容置疑,且给温沣算了一笔账。

“她们原本可以找个绣庄安稳做活,一个月能稳定拿到七两八两银子。要是做完温氏绣庄的活,下一笔接不上,她们空闲半个月,就要少赚三四两的银子。温氏绣庄多给的两成,其实是在弥补她们本身的损失,除非温氏绣庄的大活不断,她们才有可能拿到绣庄许诺的高两成工钱。温氏绣庄什么都没有,高两成的工钱,都不一定请得到人。一个可靠,手艺又好的绣娘,那就是绣庄捡到了宝。若还要小气算计,绣庄还是照着老样子做买卖吧,就别谈大买卖了。”

温沣被温屿说得哑口无言,心里虽不大同意,到底没有再多说。

“这件事,我做主!”温屿从进堂屋,坐在上首起,已经在暗中表明她的主导地位。

说出这句话,算是正式的宣示。

“要是你大哥的书房改成了绣坊,你大哥以后在何处读书?”沈氏本身是绣娘,她接受得比温沣还要快,没再多想工钱的事,担心起了温屹。

温沣也为难起来,请绣娘确实需要腾出地方,除了柴禾杂物房,就只有温屹的书房了。

“绣庄的经营本钱,盈利,必须清楚。将赋税,工钱,开支一并算进去。阿娘阿爹,大嫂,我的工钱,都是绣庄的成本。”

温屿没回答沈氏的问题,继续说了下去:“阿爹算是绣庄掌柜,按照绣庄这种规模的铺子,一个月与阿娘一样,开三两银子的工钱。大嫂忙着操持家务,一个月二两银子。我管总账,谈买卖。画花样,一个月十两。我身为姑姑,每个月阿诚阿训的零嘴,由我包揽了。家中的柴米油盐等一应开销,每个月先预提三两银子,遇到人情,年节时做衣衫等需要额外开销时,按照实际支出支取。银子还是由阿娘管着,不过,以后吃鸡蛋还是吃肉,人人都要有,阿娘上了年岁,大嫂也辛劳,就别省你们那点了。”

这一席话,无异于一瓢凉水浇进滚油中,堂屋瞬间沸腾起来。

兄妹俩听到有零嘴吃,一下欢呼起来,跑上前围着温屿,姑姑长姑姑短,叫得亲热极了。

沈氏的手艺,一个月确实能拿到三两的工钱,自己家的绣庄,以前家中开支都由她管着,倒不在乎工钱不工钱。

“一个月竟要三个月银子的花销,人情往来还不算在里面!阿屿,以前一个月顶多花一两五钱银,家里不富裕,你也太大手大脚了!”

温沣懊恼道:“阿屿,你要是出嫁,我与你阿娘肯定会给你备一份丰厚的嫁妆,你一个月拿十两银子作甚?”

哪家的媳妇不操持家务,伺候夫君孝顺公婆,蒋慧娘万万没想到,温屿也给她算了工钱!

看来,平时真没白伺候这个小姑子。尤其她还对一双儿女好,蒋慧娘想着以后有了私房钱,便掩饰不住的兴奋,对温屿自是感激不尽。

“我们这一家子,最胖的是大哥,肉都长到他身上去了。”温屿闲闲说了句笑话。

温家人都身形消瘦,温屹虽算不得肥胖,但他确实是温家最胖之人。

温屿见大家都没做声,转开话题道:“什么都可以省,吃却不能省。省下那口吃食,冷着冻着饿着,结果省下的钱,都被药铺赚了去。”

看病吃药贵得很,平民百姓生了病,都挨着忍着,实在拖不下去,才会去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