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经营发家日常(195)+番外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除从林裕和手上买的十多亩地,温屿准备再买一些,凑足三十亩。再多,她就不会买了。

要是粮食价钱大幅动荡,天下不太平,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民乱一起,有粮食并不安全。

要是天下安宁,粮食价钱不贵,三十亩地收到的租子,哪怕不够平时吃,再买一些也花不了几个钱。

并非是温屿杞人忧天,这些都是史书上曾记载过,血淋淋的历史。

“荀翰林,你难道不做官,不去京城,准备弃政从商了?”温屿笑问道。

荀舫朝温屿扬扬眉,笑而不语。

温屿习惯了他的德性,见他不做声,也懒得理会,没再多问。

过了两日,荀舫独身一人启程前往京城。温屿将他送到码头,挥手道别:“一路平安,封官进爵!”

荀舫深深望了温屿一眼,道了声珍重,转身登上甲板。

清晨的码头上,人潮涌动。河面上浮起一层薄雾,河水拍案,带来阵阵的水腥味。远处有船驶来,码头有船离去。

相聚离别,人生永恒的两大主题。

兴许是早已知道他们的结果,有了漫长的适应过程,温屿心情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略微站了一会,转身上车回绣坊。

对荀舫的离开,最难受的是温屹,开始哭唧唧,整个人消瘦了一大圈。

温屿以为他是为自己不能考功名,荀舫却高中探花,出仕为官,他因此嫉妒伤心了。

苦夏过去,秋天来临,温屹养胖了些,不再成日红着眼,却变得忧郁起来。见到温屿时,总是一脸的忧虑。

温屿大致猜到了温屹的那点小心思,荀舫独自进京,她却留在明州府。

年轻夫妻分隔两地,且她未曾生养。温屹是在担忧荀舫会休妻另娶,或者纳妾室,给荀家生孩子绵延香火。

不只是温屹,绣坊的绣娘们,蒋玉娘与陈婶子她们都明里暗里打探过。

贺东家与魏东家两家,轮流将她请了去,让家中娘子来劝她,哪怕买卖不做,也要去京城,夫妻团聚。

他们都是好意,在当今世道,商如何能与官比。何况荀舫才貌双全,人又年轻,前途无量。他独身在京城,就算他会洁身自好,定会有人将人送到他面前。

温屿对此也不解释,只一一谢过了他们的好意。

荀舫有自己的前程,她也一样。且他最大心愿,是离开大周,回到他的世界。

明州府与京城虽离得远,到底可以到达。大周与大雍,却是隔着两个世界,永无再见的可能。

相聚陪伴一场,足矣。

温屿不会将就,她前世没等到那颗心,能多活一世,她亦不会将就,会始终等。等不到,宁缺毋滥。

转瞬间秋去冬来,绣坊到年底时格外忙碌。到年底盘账时,净利比去年少了三成,只赚了六百七十两银子。

对绣坊的买卖,温屿早就心底有数。她离开过一段时日,加之选布与绣线,不再如以前裕和布庄那般容易方便。没了折扣,成本也提高了不少。

温屿也没再如以前那样拼,更多的时间,她用在了教导新买来的小娘子,以及温静训身上。除去识字之外,主要教她们数学,以及各种科学小常识。

对绣坊的收益,温屿很是满足。能有银子赚,活计轻松,吃穿不愁,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

大年二十七,温屿就给绣娘们放了假。林伯陈婶他们早就将宅子洒扫一新,开始煎炸,做各种糖,果子。灶房忙个不停,庆喜被使唤着劈柴,烧火,学堂放假归来的温静诚,小馋猫温静训,钻进灶房就舍不得出来。

除去无所事事的温屿,只管躺着吃吃喝喝。在大年三十这天,她总算被派了差使,挂桃符,贴门神。

陈婶子搅好了浆糊,温静诚捧在手中,温静训吃着松子糖在旁边看热闹。庆喜扶着案几,小心翼翼护着站在上面的温屿,温屹则在后面指点:“歪了歪了,哎呀要往右边去一些。”

今年冬日天气寒冷,明州府下了两场雪。温屿贴好大门之后,手都快冻僵,便不肯动了,干脆使唤起温屹:“你来你来!”

为了虔诚重视,明州府习俗,皆是主人亲力亲为做这些。

温屹不敢反抗温屿,只能拿着桃符年画,去贴其他院子。

温屿悠闲地在大门前转悠,欣赏了一会,准备回花厅去躺着。

这时,巷子里传来车轮声。她随意回头看了一眼,见是辆陌生的骡车,并未在意,转身进门。

大门关到一半,骡车在门前停下,温屿愣了下,好奇看去。

车上有人下来,车厢与车夫挡住了视线,温屿并未看清楚是谁。

很快,那人闪身出来,几步跨上台阶,含笑在温屿面前站定:“温大东家,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