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经营发家日常(190)+番外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张都知倒台,定也有大皇子在里面推波助澜。沈白卿趁机被剪除掉,林裕和身为小皇子的亲舅舅,又是一方豪富。

大皇子他们会如何做,温屿不敢细想下去。

“我是陛下钦点的探花郎,明州府文风鼎盛,朝野上下出身明州府的官员众多。明州府官员向来看重乡党,很是团结。大皇子不敢做得太过,陛下都不敢轻易得罪明州府一系官员,大皇子更不敢。”

荀舫笑了声,道:“大皇子妃来自庆国公府,你曾经给大皇子妃画过花样,又是大长公主的座上宾,京城的贵妇人小娘子们对你都赞不绝口。我也沾了你的光,大皇子没有针对我。林裕和终究只是一个商人,又远离京城,你无需太过担心。”

温屿没有笑,道:“弘治年间,珠宝商人冯谦,王通,李祥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抓进大牢,财产皆被抄没一空。天启年间,大商户吴养春,先后捐助朝廷饷银五十万两,被朝廷看上了,追索所谓的“赃银”六十万两,将吴家父子抓进大牢,亲邻族党无不株连。吴氏父子惨死狱中,吴妻自尽,顷刻间家破人亡。像是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不知你那里可有大明朝,弘治年间,在后世被称作“弘治中兴”。”

荀舫没听过大明朝,温屿说的这些,他也见过不少。

富绅商贾对朝廷来说,好比是大肥羊。张都知沈白卿之事,未必没有隆庆帝的默许。毕竟从他们家中抄没的家财,一半入了内帑,他的私库。

林裕和巨额的家财,犹如令人垂涎的大肥肉,多少人在背后虎视眈眈,想着扑上去咬一口。

温屿的巧绣坊生意在大周赫赫有名,但她迄今为止,始终没有搬到吉庆街。

甚至,巧绣坊连店堂都没开,一直维持着中等大小的规模。

不只是商贾,士绅官宦亦如此。盛极而衰,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何来的延绵不息,如石榴树,开花,结果,凋落成泥,方是不变的规律。

“在你们那里,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荀舫轻声问道。

温屿望着前方,怔怔出神。不知是她没有听见,还是其他,她没有做声。

不知过了多久,温屿哑声道:“我赶着将这些花样画好,最迟后日,我们就可以启程回明州府。”

“好。”荀舫没再多问,亦没提他们以后。

他要进翰林学士院当差,她可会跟着他前来京城。

要是她不来,他们以后就分隔两地,此生就此分别了。

要是她会再来京城,若他回到大雍,留下她一人在京城这个旋涡中。就算她有本事周旋,他又如何能忍心。

荀舫心情低落,一言不发替她清洗着砚台笔,重新调颜料。

温屿伏案画花样,一笔一笔,极为认真专注。

连着熬夜画完花样,温屿与荀舫在第三天早上,带着林伯与陈婶子,登上了回明州府的官船。

温屿站在甲板上,望着热闹的码头。不过只过了两个时节,温屿以为,漫长得好似过了一生。

她没再多看,更没有回头。此生,她永远不会再回来。

夏日水深,官船顺风顺水,约莫二十天之后,到了明州府码头。

温屿踏上甲板,望着熟悉的码头,恍若隔世。

她迫不及待下了船,脚步轻快。

“林伯陈婶,你们先跟着我们回去,等收拾歇息之后,再送你们去林府。”荀舫说道。

林伯陈婶忙道好,帮着搬行囊。回到书院巷,温屿略微洗漱了下,倒头就睡。一直到傍晚,她被荀舫叫醒:“庆喜来找你了。”

温屿怔愣了下,蹭地跳下床,胡乱洗漱了下,小跑着去了花厅。

庆喜等在那里,道:“温东家,我们老爷请你去一趟。”

他向来喜庆的脸,此时那股喜意,被蒙上了一层青灰,虚虚浮在脸上。

温屿心沉了下去,与荀舫匆匆说了声,跟着庆喜上了马车。

林府大门紧闭,马车绕到偏僻后角门停下,庆喜领着温屿,从后角门进去。

一路上,仆从皆不见踪影,暮色昏沉,地上堆满落叶落花。穿过府中的小河上,枯枝落叶打着旋,一片荒芜萧索。

温屿脚一滑,差点摔倒。向来机灵的庆喜却仿若未觉,他停了下来,颤声道:“温东家,坐吧。”

在原来看戏的园子里,放着一张案几椅子。杂草从青石缝隙中钻出来,茉莉栀子自顾自开着,传来阵阵的香气,与河中腐烂的落叶气味交织在一起。

河对岸的戏台上,走上来两个人。林裕和提着身着素净宽敞白衣走在前面,抱着琴的梁逊生走在他后面。

琴声叮咚,林裕和抬起衣袖,伴着琴声唱道:“峨眉婉转,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