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经营发家日常(189)+番外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我中了。”荀舫发髻衣衫凌乱,一身的汗,喘着气。他仍没有松开手,对温屿说道。

“什么?”温屿没有听清,凭着本能问了句。

“我中了,一甲第三,探花。”荀舫凝望着温屿,手掌微微用力握了握。

“终于不是千年老二,变成了第三。”荀舫像是以前那样,生气地道:“生得美貌,竟然变成了错!”

温屿终于反应了过来,她没有笑,也没有说话。仰起头,认真地望着墙上的榜单。

有人认出荀舫,羡慕中带着恭维,向他道贺道:“原来是荀探花,恭喜恭喜!”

“哎呀,真是荀探花!”

各种真情假意的恭维声,朝着荀舫扑来。温屿仿佛什么都没听到,神色始终平静,仰头张望。

荀舫回应着道喜之人,却心不在焉,始终关注着温屿。

她不是在看榜单,她是在看天。亦或,她看的是人世间。

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人站干岸看热闹,有人努力钻营,试图从中捞些好处。

小小的贡院前,展现了人间百态。

接下来就是琼林宴,新科士子身着特赐衣冠,在鼓乐依仗的簇拥下,沿着朱雀大街等京城最繁华的街巷游走。百姓争先恐后前来看“状元”,热闹盈天。

门房接到的帖子堆成山,林伯忙得脚不沾地,迎来送往。

温屿如以前那样前去赴宴,指点夫人娘子们的装扮,教绣坊绣庄如何画花样,如何根据客人的外貌,身高,体型,气质等做适合她们的衣衫。

在喧嚣喜庆中,内侍省张都知被抄家问斩,沈白卿等亲信则从内侍省消失,无人知晓他们的行踪。

新科进士庆贺之后,便是派官。

这天荀舫从吏部回来,温屿没有出门,摆了案几椅子,在石榴树下画花样。

暮春时节,京城的太阳还不算炙热,石榴树上挂着累累花骨朵。露出橙黄的一角,像是一只只小巧,迫不及待张开的喇叭,鲜艳夺目。

“回来了。”温屿抬头看了荀舫一眼,与他打了声招呼,埋头继续忙碌。

荀舫嗯了一声,走过去坐下来。林伯送了茶水过来,荀舫抬眼看了看他,突然道:“林伯,你这段时日辛苦了,坐吧。”

林伯愣了下,哎哎两声,手足无措在旁边的小杌子上坐下,守着煮茶的小炉。

“你与陈婶家乡在何处,可还有别的亲戚?”荀舫问道。

林伯与陈婶子有一儿一女,儿子七八岁生了一场病去了,女儿嫁了人,后来生产时,一尸两命。

夫妻俩家在京郊,因着雪灾遭难,逃荒到了京城。家乡父母兄妹早不在了,只剩下夫妻俩相依为命。

林伯将身世说了,说到伤心处,他也没有落泪,眼眶微微泛红,像是早已习惯,变得麻木了。

温屿在一旁听着,手上握着的笔,颜料已经干涸,原本的赤红,仿佛血凝固之后,变成暗沉的朱红。

“我知道了,你去忙吧。”荀舫没再多问,神色寻常说道。

林伯起身退下,荀舫看向温屿手上的笔,伸手取下放在砚台上。茶盏的茶水凉了,提壶重新给她斟了一盏。

“吏部的派官令下来了,我领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的差事。”荀舫说道。

大周的翰林院与后世所知不同,分为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学士院学士好比是天子的文秘顾问,品级虽低,却是天子近臣,无人敢小觑。

翰林院的人则无需考功名,只要作诗画画下棋医术等有些名声,则可被举荐进翰林院,差不多是天子养着逗趣的清客闲人。

历史上的大诗人李白,便是如此般,因在写诗闻名天下,被唐玄宗召进翰林院。

“朝廷有两个半月的归宁假,若你记着回去,明朝我们就出发回明州。”荀舫道。

“你打算带林伯他们夫妻去明州?出什么事了?”温屿虽然极力克制,声音还是止不住发颤。

荀舫沉默了下,道:“沈白卿自尽了。”

温屿似乎早已有所预料,她并未做声。太阳透过树叶洒下来,煦暖明亮,她只觉着眼前一片恍然,浑身冰凉。

荀舫说道:“林伯陈婶子在京城也没亲人,在京城给林裕和守宅子多年,也算是忠厚。反正顺道,带着他们去一趟明州,就当出门走动走动。”

温屿心如明镜,声音平平道:“林裕和也逃不过,可是这样?”

她神色

如常,荀舫却看得难受,默然片刻,坦白地道:“我并不清楚。大皇子已经长大成人,父强子壮,这并非是好事。大皇子对两个兄弟极为忌惮,尽管林贵妃所出的小皇子尙年幼,大皇子心机深沉,身边围着一众聪明的谋士,定不会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