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经营发家日常(128)+番外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做现成衣衫风险太大,尺寸样式都是问题。一旦过季卖不出去,积压库存多了,会将养老的宅子都亏进去。

最好的方式还是独家定制,也就是温屿打算做的高端路线。事先画出花样册子,由客人挑选,付了定钱再做。

这种方式除去利润高,不会造成资金积压,避免与别人撞衫,客人也喜欢。

林裕和听得极为认真,从惊讶到若有所思。半晌后,他抬手一礼,肃然道:“听温东家一席话,我真真受益匪浅。裕和布庄的买卖虽比温东家做得大,其实,我并未真正参透买卖之道。”

荀舫虽说知晓温屿的来历,初次听到她对买卖的看法,里面涉及到的学问,也听得一脸沉肃。

无论是以前的他,还是林裕和也好,他们做买卖,本身最大的依仗是身份权势。

林裕和从种桑麻,缫丝织布染布,到布庄售卖,这里面没甚难处。

明州府乡下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栽种桑麻,妇人大多会养蚕织布。乡下人穿的衣衫,都是自己种桑麻织出来的布做成。

明州府有近百家缫丝织布染布的作坊,好些都是家传的买卖,做了几十上百年。

林裕和能占据鳌头,最大的缘由,还在于林嫔。

若是大家都不靠背景权势,讲究公平,以商的手段来争,没几人是温屿的对手!

世上并无绝对公平,大周是绝对不公平,温屿在这这里,就要遵循这里的规则。

温屿笑道:“林东家谦虚了,我的这些愚见,只是对我而言。林东家的买卖能做大,自有道理。我就是纸上谈兵,要我真有那么厉害,巧绣坊不会现在店堂还破破烂烂,连门都开不了。”

林裕和心情激动又复杂,不动声色扫过安静的荀舫,道:“温东家若是掌柜管事他们的做不过来,只我的衣衫如何?我府上并未养绣娘,一应的衣衫鞋袜革带,统统交给锦绣坊做。锦绣坊绣娘绣工不错,只样式断不能与巧绣坊相比。锦绣坊的工钱不便宜,每年我在他们那里做衣衫,也要花去七八百两银子。”

锦绣坊的大名,温屿当然听过。铺子在瓦肆外的桑家巷子,他们主要是做现成的衣衫卖,也接客人送来的绣活。

林裕和一年七八百两的生意,温屿只赚三成的利,也有两百多两。

若绣坊接了别的买卖,陈玉娘与黄氏两人忙不过来,有林裕和这个稳定的客户,温屿就可以再找几个普通寻常的绣娘。把陈玉娘分出来专做外衫,黄氏与其他绣娘做些鞋袜等小件。

温屿再看林裕和身上的衣衫,布料是昂贵,样式确是普通寻常。他身上的玄色轻绫长袍 ,只在衣袖领口用金线绣了些云纹。

虽然接下这笔买卖,肯定会得罪锦绣坊。自从来到这里,她就没太平过,开门做买卖,哪能一帆风顺。

能有稳定且赚钱的买卖,最坏的后果,莫过于关张大吉,回到她现在的状态。

不过,温屿还是谨慎问了一句:“林东家可知锦绣坊东家的来历?”

林裕和笑起来,道:“锦绣坊的东家罗员外与我相熟,也算是裕和布庄的客人。罗氏族人大多做买卖,捐了些官身,在明州府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乡绅。”

捐纳员外郎就是拿钱买的虚名,并无正式的官职。罗氏肯定与官府关系密切,但始终是商户。

温屿当即道:“承蒙林东家看得上巧绣坊,我先试着给林东家做几身衣衫。要是林东家不满意,千万要提出来,穿出去丢了林东家的脸面,那就是巧绣坊的罪过了。”

林裕和爽快道好,这时看向一直没吭声的荀舫,问道:“听说荀郎君打算考功名,不知是要去府学,还是去四明书院?”

荀舫淡淡答道:“省束脩银子,我只在家中读书。”

林裕和一怔,旋即笑道:“荀郎君聪慧无双,在家中学也定能高中。想必荀郎君已经做好了计划安排,我就多嘴提醒一句。朝廷禁止商户考功名早已名存实亡,大家都买几亩地充作耕读,荀郎君也要早些买才是。”

荀舫点了点头,道:“有劳林东家提醒。”

林东家便没再多言,对温屿道:“这些时日我在为布税之事焦头烂额,恐走不开。我让庆喜送尺寸布匹来,需要的绣线也由我出。温东家照着样式花样,算好具体需要多少工钱,交由我便是。”

温屿道好,问道:“巧绣坊还未被摊派到,布税可是出了问题?”

林裕和眉头皱了皱,道:“并非是明州府这边有问题,是朝廷上面的事。”

温屿见他不便细说,也就不再多问,道:“林东家忙,我们先告辞了。”

外面还有一堆人等着回话,林裕和也没多留,将他们送出了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