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经营发家日常(100)+番外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确实如此,高狗儿在巧绣坊多年,加上巧绣坊一直关着门,他们都去了别处。”

温屿琢磨了下,道:“我打算将宅邸变卖,在书院巷买间小些的宅子住,余下的钱,在投到轻松易打理,收益稳定的生意上去。林东家见多识广,觉着这样可好?”

林裕和认真思索起来,道:“照着你先前的说法,住到乌衣巷那边去确实花销太大,也不方便。现在你这边的铺子地段也不算好,你现在的名气,在官司上,而不在你铺子绣品上。要是搬到热闹些的吉庆街,马行街,经营的本钱会跟着翻好几倍,收益却不见得好。”

客人始终是温屿犯愁的问题,吃穿住行是人所必须,做这些买卖才能保证有市场。

要是做平民百姓的买卖,他们手上没几个大钱,竞争激烈不说,利润还薄。

温屿将巧绣坊定位在做高端绣品,赚士绅富人的钱上。

同样的道理,除去竞争激烈,士绅富人的钱也不好赚。他们见多识广,而且阶层等级分明,她连深宅大院的偏门都进不去。

而且现在她绣坊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新奇,但是没专利保护,更不存在高深的技术。

除去皇家的买卖,无论吃穿住行任何一种,都做不到垄断,遥遥领先。

今年的扇面被温屿靠着巧思赚了些本钱,估计待到明年,会有很

多仿品出来。

扇面具有季节性,仿冒品会滞后些。其他的绣品却不一样,像是衣裙,早上穿出去,估计晚上就有绣坊在开始裁剪布料模仿了。

这在后世也经常发生,发布会一出,无数的最新款转眼就上了架。

灵感总有枯竭的一天,布料相同,样式差不多,绣娘绣工更精巧的情况下,巧绣坊根本毫无竞争力。

“乌衣巷一带在明州府算得中等,最贵的宅邸还是在府衙吉庆街,以及马行街周围。我记得去岁有人从乌衣巷那边买了一间三进,七开间的宅子,一共花了近一千九百两。那间宅邸修好没两年,里面用的都是上好木头,庭院中还有好好几颗百年桂花,银杏。原来的屋主一家搬去了京城,笨重的家什带不走,半卖半送,上好的花梨木罗汉床,花了不到一百两就拿了下来。”

林裕和回想了一下,“原来高家的那间宅邸,我听林掌柜说过,三年前易主,估计那时高家偷偷买了下来。这间宅子也是三进,年成有些久了,每年修的银子要用得多些,胜在里面的花草树木茂盛,精致好。如果你不急慢慢转手,除去屋契税,也应当能落到手一千八、九百两左右。”

温屿笑道:“一千八九百两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

林裕和也笑,“书院巷那边是文气聚集之地,宅邸也不便宜,多在千两左右。你要是买一间稍许窄,位置偏些的,七八百两就够了。余下的钱,一半拿去买田地,一半留着做本金。田地的收成最稳定。要是年成好,田地会跟着上涨。年成越不好,田地反而会大涨。照着你现在巧绣坊的规模,四五百两的本金错错有余了。”

温屿听得频频点头,林裕和的买卖红火,绝非仅靠着林嫔沈白卿。

她从没种过地,压根没想到田地,她对这些一窍不通,问道:“如今田地多少钱一亩,要缴多少税,与佃户如何分呢?”

“田地的价钱常有变动,大周立国之处,不过五六百个大钱一亩,如今稍微肥沃的田地,一亩要八两银,中等的地在八两一亩。明州府一带都采用定额税,一亩中等田地的定额租在一石五斗左右。东家拿到地租,需向朝廷缴纳田赋,其他的支移,折变,加耗,脚钱等,约莫能落到两成的收入。比如一亩田能产三百五十斤谷,地主能净得七十斤。除此之外,佃农还要向东家交耗米,斛面,佃鸡,菜蔬果子等。凡是从佃去的田地中所处产之物,东家皆有一份。有些宽厚的东家,只随便拿些菜蔬果子吃,其余都留给了佃户。”

温屿了然,感慨地道:“佃农真是不易。田地的收成确实不高,但胜在稳定。要是不用交税的士绅,买田地就是最好收益了。你说得对,我这点银子经不起折腾,拿去买点地,其余的拿来做本金。”

林裕和道:“府城周围早就没地了,你要买,只能去下面的县里。你可托给牙行,让他们去给你寻。不过你要小心,别被牙人骗了去。要是你拿不定主意,到时候你来寻我,我可以给你出出主意。”

温屿忙道了谢,林裕和神色若有所思,问道:“买田地这般大的事,你不与荀郎君商量一下?”

“我先前与他提过此事,一时没能有头绪。”温屿睁眼说着瞎话,半点都不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