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的头发有些枯黄,不知道有多羡慕杨初意柔顺的黑发,所以每每遇到她洗头,总是要主动帮忙。
洗澡间里有方至诚特地去找郑叔做的架子,本来杨初意觉得弄个竹编的就可以了,可方至诚怕竹架子承受力不够,硬是要弄个木架子。
发酵过洗米水微微煮开,无需搓洗皂荚也能洗得很干净,还能护发养发。
淘洗到第三遍,杨初意便叫小宁去厨房生火,自己则把门关了,从空间里拿出毛巾擦头发。
小宁才跑开,又折回来,“嫂子,哥哥已经生好火了。欸,嫂子你做什么锁门啊?”
杨初意用脚顶着门,忙道:“我要吃烤红薯,小宁你去帮我弄两个。”
“好!”
小宁又蹦哒着往厨房跑,眼见二哥正准备往炭堆里放红薯,急忙拦下,“我来弄我来弄,嫂子分明是叫我弄的,二哥你快走开!”
方至诚看了妹妹一眼,刚要说话,便被小宁大力往厨房门外一直推,徒留他一脸无奈。
杨初意用布巾包着头发,见他呆站在厨房外,不知情况便问:“怎么了?”
方至诚才要回答,小宁又窜出来牵住杨初意的手将她往厨房里拉,“嫂子快进来,别站在外头吹风,着凉就麻烦了。我刚刚帮你放了红薯,一会就能吃了。”
“是吗?小宁这么乖啊?”
“没有啦,都是嫂子教得好。”
两人开启互夸模式,径直路过了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的方至诚。
他忽然想到梁老的那句话,输在嘴笨。
方至诚轻叹一口气,又闷头编东西,厨房里娇俏的对话时不时传进耳中,他走神,竹刺毛边便扎进了肉里。
好不容易编好一个新的笸箩,小磊兴奋着从外跑回来,大喊:“嫂子,我刚刚认了新字,我教你!”
村正小儿子李观庆,今年二十二岁,如今已经是童生,在县里进学,如今放学假归来。
杨初意知道后便和方至诚便提礼上门,想让小磊先跟着念些书。
原本村正怕会耽误儿子学业,摆手不同意。
杨初意便以“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展开了说服,李太公和李观庆两人都十分认可,就此定下。
别家知道了,也纷纷提礼上门。
自村人,不过菜干萝卜南瓜什么的,不值当什么,但村民言语间的推崇和夸赞,却让李家倍感自豪,难以推拒。
反正一个也是教,十个也是教,村里的小学堂便这么成立了。
李太公想得长远些,想着若是以后读书考不中,还可以回村开私塾,没什么大出息,顶个温饱还是可以的。
小磊课间当完了学生,一回家便成了小先生,心里不知多得意了。
可得意也只是一时的,哥嫂两人一学就会,他也就只能在妹妹面前耍几分威风罢了。
梁老一家人缓步往这边走来,朗声道:“阿诚,编篮子呢,你媳妇在家吗?”
第37章 童言无忌
方至诚忙起身将地上的竹篾竹条收拢到一边放好,应道:“在呢,梁老,叔婶,快进来坐。”
梁老笑道:“今日天好,我们坐外头说话吧。”
杨初意听见声音,轻巧地往房里走,将头发梳顺后简单编个辫子,盘在脑后再用素银簪子一插便成了。
小磊经过几次独立出门送人情的锻炼,加上读了些书,再得杨初意教导,待客越发有模有样了。
煮茶,倒茶,请茶,一系列操作下来,让梁老一家很是意外。
小磊如今一身浅灰色衣裳配湖蓝色马甲,头上也包着蓝色小布巾,大方自然,恭敬有礼,果然与往时大不同了。
小宁心里也记着嫂子教的待客之道呢,拿着碟子去厅内高台上按人数捡了点心和糖块,再用竹托盘端出去。
梁老见她越发乖巧,慈祥招手:“小丫头,长结实了许多,过来,我给你再把把脉。”
小宁一身浅粉衣衣裙外加米黄色外袄,头顶两个小丸子。
杨初意嫌她头发少,买碎布在布带上缝了一圈花朵,围着头发一圈一绑,打结后再垂下两条细细的布条,别提多招人了。
梁老仔细听了脉,忙笑道:“好多了,不过还得养着,要注意保暖。”
小宁点头鞠躬,“小宁知道了,多谢梁爷爷费心。”
梁老哈哈一笑,“你嫂子教你的吧?你倒学得更乖巧些。”
小宁小脸红扑扑的,有些羞涩回到二哥身边。
梁广白不过比方至诚大七八岁,可却是叔叔辈,那四岁的小良仔,才是和他们同辈的。
杨初意缓缓而来,浅笑道:“梁老来啦,倒是我失礼了,要您等。”
梁老忙打趣道:“你这丫头一身主意和本领,我怕是来晚了还抢不到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