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声音洪亮有精神,“欸,我烤几个红薯芋头给你们吃,你们先坐啊。”
有孩子,话题便是围绕着孩子展开。
杨初意吃完了一个香甜的烤红薯,又接过黄奶奶递过来的小芋头。
黄奶奶目光慈爱,“怪道你招孩子喜欢呢,自个儿就是个孩子,吃这些东西香得很,看着就有味。”
杨初意也顾不上一手灰,“好吃呢。”
黄爷爷笑道:“我们咋不知道好吃,就是年纪大了,嘴巴淡,吃什么都不比从前有滋味了。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喝稀饭发出的呼噜声啊,让你感觉他像喝酒了一样香。”
黄奶奶睨他一眼,“孩子咋会喝酒呢,像喝了鸡汤还差不多。”
石婶十分羡慕道:“说真的,你家小虎吃饭就是比别个香,我家两臭小子像饿死鬼投胎似的,他爹吧,就是个闷声,除了听见筷子响,啥也没听着,跟他吃饭可没味了。”
黄家人都高兴地笑了,包括小狼也“咯咯”直笑,吃饭香的人的确一上桌就招人稀罕,有这样的人作陪,没胃口也能干三碗饭。
几人聊了许多家常事,杨初意寻到空了才说起要事,“李太公一早来家里,说今年的天气不大对劲,他决定不种西瓜了,也劝我们多种粮食,你们怎么看呢?”
他们几人好像都早有耳闻似的,一点也不惊讶。
黄爷爷朗声道:“他同我们知会过的,只是我们两家自己还没定罢了。李家壮丁多,饭量不一般,粮食不够可不成。”
小虎娘笑了,“爹娘都说小虎去年尝过西瓜味,没理由小狼没有哩,这才犹豫着。”
石婶也不瞒着,“我家宝林有那边的准信了,想来下定时正是夏天,所以也想种些撑场面。”
几人都替石婶高兴,“噢,那太好了,恭喜恭喜。”
石婶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我们三里村如今总算摆脱成亲老大难的问题了,以前说媒的一听是三里村就摆手,如今再也不是那样不听条件便拒绝的了。”
说起这个黄奶奶可有发言权了,“可不是,从前嫁娶都是这几个就近的村子,在这样下去儿女都该是一家了。娶个近的,又遇上那闷头娇气包,嗓门大的婆婆说一句便觉得是骂人,甩了袖子就能回娘家去,也不听人一句好赖话。”
石婶笑道:“哈哈哈,话没说清楚,亲家就该打上门来了。”
黄奶奶说出的话倒很有深意,“可不是,近能相帮,可亲戚之间没个界线的话很是烦琐哩,一个臭鸡蛋的事都能传到对方耳朵里,烦人。”
黄爷爷不耐烦听老婆子东拉西扯,忙道:“哎呀,净扯这些,说正事,没看见小狼都哈欠连天了吗?”
杨初意失笑,小狼明明眼睛亮晶晶的,一点困意也没有。
石婶思索后才道:“我就种二三十株西瓜苗吧,就每颗苗能出一颗西瓜也够了。”
黄奶奶也暗自估摸了一下,“那我们也跟着吧,种三十株。”
杨初意点点头,“好,我记下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雨淅淅沥沥的持续下着,一直下到清明节前还不晴朗。
方新桃叹气道:“早知道我生辰时就该许愿,愿今年有个好天气了。”
杨初意低头闻了闻自己的身上的衣服,雨天衣服无法干透的霉味和火烤后的烟味融合在一起,总感觉怪怪的。
“嫂子别闻了,怪味是在我这。”方新桃好气又好笑道:“小磊一边读书一边烤衣服,衣服没烧起起来算不错的了。”
杨初意不由得感慨起来,“别人家整日抱怨孩子不上进,我们家竟然是被孩子的努力吓到,这真是,抱怨也像炫耀似的。”
方新桃笑了起来,“嫂子就是被人羡慕的命,二哥一回来就更是了不得了,每日下田都有人在我耳边说呢。”
杨初意轻哼:“也不知他们是羡慕还是嫉妒,你哥没回来时我也到田地里干活了,脚上都被蚂蝗叮了好几个包。你哥一回来啊,我这包就好像是讨你哥怜惜故意的一样。”
方新桃耸了耸肩,坏笑道:“那嫂子为避免拿来讨论,干脆以后日日指使二哥去干活,二哥出门就抛钱找他们做,让他们心里吐槽的同时又对你笑脸相迎,多好。”
杨初意倒是稍显意外,真心称赞道:“行啊三妹,这种想法很好,要继续保持下去。”
方新桃郑重其事道:“嫂子放心,我再不会是那个任人欺凌的方新桃了。”
杨初意释然一笑,“嗯,嫂子为你感到高兴。”
“你们俩在说什么呢,这么高兴。”方至诚从田里回来,头戴斗笠,肩扛锄头,手上拎着一串小杂鱼。
细密纷飞的春雨让眼前的事物都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感,把真实和虚幻糅杂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