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泥鳅家人一看这情况只能闭嘴,他们是本村人,故土难离,怎么可能走,只能怨家里出了这种令他们蒙羞的鳖孙玩意。
关于刘大力,李太公则是决定将他交由衙门处理。
凤藻国对偷盗行为打击严厉,白日偷盗和夜间入户偷盗的刑罚天差地别,最严格的一条就是:夜无故入人家者,杀之无罪!
但凡方至诚和杨初意心狠一点,现在当场处决了刘大力都没人敢说什么。
刘婆婆撒泼打滚不同意这处罚,李太公直接连她一起捆了,让她明天直接去公堂上向县太爷喊冤。
刘大良始终一言不发,吸入迷药的他虽然昏沉,但一直强打着精神,眼也不眨地看着不断来看热闹的村民,只是却又好像不是在看他们,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不过方至诚不关心这些,帮着李太公遣散了这些好奇心旺盛的村民,把阵地转到李家去。
赖大赶紧发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本就爱出风头的他更是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把每一个行动步骤都说成一出戏,跟县里那些说书先生相比也不差什么了。
天一亮,刘大力便被李村正带着人押往县衙,县令大人直接将他收监派去做苦力,再无二话。
昨晚强词夺理的刘婆婆到了衙门屁都不敢放,灰溜溜回家,到了村口,看见吊着的老泥鳅和群情激愤的村民,只能低头快步回家。
李太公连着三日坐在树下,除了教育吊着的老泥鳅,还出言劝告来围观的老老小小要引以为戒。
三日过后他又去老泥鳅和刘家家门前坐着,这会便不是一味训斥了,而是讲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闲时大人们会拿凳子出来听一会,讨论一下,但孩子们日日围坐在那,听得津津有味的。
老人家苦口婆心,结合实际案例谆谆教诲,自此,三里村的村风慢慢有了转变,连赖大都变得有几分正经了。
世间百态,一个小小的村庄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不过闲暇之余,村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方至诚和杨初意,因为这几日村里总萦绕着一股直冲脑门的味道。
味道是从村尾飘散到空中的,至于出自谁家,不言而喻。
别人练嘴皮子功夫,方至诚则是苦练手上功夫。
当然,这最有资格评判成品是否合格的人当属杨初意无疑了。
“意娘,怎么样?这次的螺蛳粉是不是你想要的那个味道?”
第152章 乔迁之喜
没错,那股直冲脑门的味道就是螺蛳粉的味道。
螺蛳粉具有鲜、酸、爽、辣的独特风味,高汤清亮,辣油鲜红诱人,又香又臭。
杨初意嗦了一口粉,再把各色配料分别尝过,这次满意点点头,“很好,可以出师了。”
方至诚这才开怀笑了,之前花生不是炸过火就是不脆,炸蛋和腐竹也老了,粉煮的时间也把握不好,这会得了杨初意的肯定,他别提多高兴了。
方至诚回神时发现杨初意正要吃吸满汤汁的炸蛋,头皮一紧,赶紧说道:“意娘,那个我饿了,很饿,要不你给我吃两口吧?”
杨初意幽怨斜了他一眼,在他担忧的眼神下咬了一小口炸蛋就将螺蛳粉放下了。
她肠胃不好,嘴巴能吃辣,但肠胃却不怎么受得住。
方至诚知道她管不住嘴,每每总要顶着被臭骂一顿的风险劝诫她。
明明受益的人是杨初意,可方至诚却一副赚到了的表情,怕她不高兴,还要哄人,“晚点再做你喜欢吃的酸甜炸蛋给你吃。”
“嗯。”
前期要练习炸蛋,那些不合格的成品总不能丢吧,杨初意便做了道糖醋炸蛋,大人小孩都爱吃。
方至诚用筷子搅了一下汤上面的红油,然后迅速夹出一筷子米粉到勺子上,自然地喂到杨初意嘴边,示意她吃。
杨初意眼带笑意,享受他温柔的投喂,还指使道:“我想吃豆泡。”
“好。”方至诚小心将豆泡用筷子分成两半,免得等会汤汁溅到她衣服上。
两人就这样甜甜蜜蜜的吃完了一碗螺蛳粉。
屋外的方新桃就没能这般轻松自在了,过两日便要进新房了,杨初意想着干脆趁此机会把捉贼那天晚上来帮忙的人一道请来吃宴席。
这宴席上的菜品直接就地取材,搜罗些螺蛳、蚌壳、野山笋和地木耳等。
杨初意把事情分配给方新桃去做,让她召集村里半大的孩子去寻,然后再称斤结钱。
乡村野孩子,人小鬼大,哪处有什么他们都知道。
确认消息后结群成队去摸索,这不正赶来换钱呢。
孩子们也是有心眼的,就比如大毛。
“桃姑姑,我不要铜板了,你给我换成上梁那日撒下来的糖成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