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副食店也不用票了。
许敏笑笑,没把这大实话说出来,只道:“现在这是个优势,可再过几年,这样的优势就不明显了。不过到那个时候,老百姓对超市的接受力也会更高,那到时,我看别说县里,就是镇上也可以开超市了。”
下个月,京城第二家“大顺发”就会开业,选的区域还是高档住宅区附近。
超市这样的新兴购物场所,现在面对的客户还是有所局限的。
许敏为什么一定要建停车场,就是为了拉拢真正能在超市销费的那一批顾客。
在“许氏”的办公室白板墙上,贴着总部的发展目标,争取在两年之内,抢占十座大城市的空白市场。
不只是“大顺发”,还有“爱家”小超市也是一样会扩张发展,虽然两个品牌走的是不同路线,却是齐头并进,“大顺发”开到哪儿,“爱家”也会跟着入市。
除京城外的第一目标,就是海城。
郭振海和许敏一样野心勃勃,但属下并不是都这样充满信心。
许敏也不是没有过担心。
摊子铺太大,公司也不是没有负担。
但同样的,风险越大,回报越大。
超市开得多,一是现金回收得快,二是从货源上就更可以压价,像现在第二家超市还没开业,商品进价已经被采购部又压下了不少。
八月初,陈建军一家三口离京。
许敏倒是问过黄小琴,想不想来京城帮手。
黄小琴考虑了一夜到底还是拒绝了。
京城很好,却不是她想来的地方,她就想留在秋水县。
“妈,您啊,在京里打天下,我在后头给您守后方啊!您放心,南街市场除了王经理,还有我帮您看着呢!我就等着你什么时候把‘大顺发’也开回咱们秋水县城去。”
许敏自然是放心的,不管是秋水县的黄小琴,还是留在省城的苗花花,都是能干的人。最难得的是,都很有事业心,没像现在大多数女人一样把自己困在家庭里走不出来。
像是黄小琴,虽说帮许敏管着秋水县的一摊子事,可她自己的豆制品经营部却没丢下。
听说冬天时又增加了个卖“速冻菜”的项目,生意红火着呢!
许敏倒也没想把公司办成“家族企业”,黄小琴拒绝,她也没有强求。
送完人回家,离着还远,就看到自家门口有个人影在晃荡。
许敏开始还没在意,最近旅游的人开始多了,胡同里偶尔也会有旅客闲逛。
可就要擦肩而过时,那人突然叫道:“老姑……”
声音有点熟。
许敏转过头,看着穿着宽大衣服,脸还有点脏的短发——姑娘,半天才认出来。
“是兰兰吧?你、你这是怎么了啊?你不是长头发吗?怎么这样啊?”
许兰兰原本也就有点小惶惑,可被许敏一问,一下眼泪就下来了。
许敏不好再追问,只能先带着小姑娘进了门。
难免心里犯嘀咕:之前许芸芸来,好歹还有嫂子王美娟写信作铺垫,怎么现在这个小侄女竟是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这么跑来了呢?
带着人回屋,许敏再好奇也还是先喊了王姐先煮碗面,又透了毛巾给许兰兰擦脸,哄着人先去洗了个澡。
人来都来了,不管是怎么回事,也不急于一时追问,还是让小姑娘先缓缓。
特意拿了套新内衣裤,又拿了陈淑芳还没穿过的衣服给许兰兰换,许敏把语气都放柔和三分:“你和淑芬差不多大,个子也差不多,她的衣服你应该能穿吧!”
第245章 倒和她姐不一样
许敏是想缓和一下再问的,哪知她都还没开问,许兰兰抱着衣服就先开哭了。
许敏没办法,只能先哄人,又劝:“先换了衣服过来吃面,不管什么事,吃饱了再说。”
许兰兰还真是饿了,捧着碗呼鲁鲁开吃,面都吃了大半,才觉得不好意思,抹了下嘴巴,小声道:“我兜里没钱了,两天没吃饭了,就在车上喝免费水了。”
许敏一听这话难免有点可怜,说起来这个小侄女,给许敏的印象并不深。
且不说原书里对许家的事一笔带过,并没详写,就是她穿过来之后也没和这个小侄女打太多交道。
印象里,这就是个和陈淑芳差不多大的孩子,挺文气的、挺内向的一姑娘。其实,换句话说,就是有点不爱说话,有点孤僻。
因为这样的性格,许敏对她还不如对许芸芸印象深刻,那个闹腾爱惹事的,别人想忽视也忽视不了啊!
伸手摸摸许兰兰短得像小子的发型,许敏心道这肯定是出什么事了,要不然这孩子也不能这么狼狈地一个人摸上门来。
“你慢点吃,不够就再煮一碗……”看着许兰兰直摆手,碗里面也快吃完了,她才问:“兰兰啊,你怎么找到地方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