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张秀云才回过神来,笑得有点娇羞地道:“你是美兰大队上的知青啊!我是她的老同学,叫张秀云——你、你们是想买表?我帮你介绍几款啊!”
被这么盯着,杜文轩也是大窘。
眼角扫过一旁的许敏二人,还还真不好说话。
许敏心里暗乐。
刚看到几个知青时,她就猜他们没坐车去县里而是来了商店,八成是想买礼物送人。可刚一见面,人就赶忙否认了,就说是大家伙逛逛,就是买东西那也是他们知青自己要买,可半点不提送礼的话,这会儿怕是不好当着她的面看表了吧?
还真让许敏猜着了,几个知青原本是想坐车去县里的,可等车的时候凑在一处,越说越觉得许敏说的那些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一个保送工农兵大学的名额,他们也去过县里知青办好几回了,不是没碰到人,就是对他们爱理不理的,说的全是敷衍的话,就没一句准话。
之前倒没多想,可现在一琢磨,可不还真是那老太太说的那样儿,想办成事儿不给人点好处哪儿能办成?
说着说着,张知青就来了一句“送礼可是陋习”,话说完,对上同伴的目光,她才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我、我就是突然想到的……”
要不是一直想这个事儿,怎么可能脱口而出?
几个人都心知肚明,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想这事儿,只不过没说出来罢了。
现在张知青一说,就好像是把蒙羞的那层布一下子揭开了,所有的该有的不该有的念头都露了出来,再也压不下去。
不过沉默了不到半分钟,一个姓刘的男知青就开口了:“我觉得送礼这个事儿能做,只是送什么?什么土特产、吃的那些就都算了,想求人办事,咱们总得出点血。”
既然摊开了,那就没什么话不能说了。
杜文轩本来在知青里就是个领头的,这会儿就直接道:“不如先不去县里,就在镇上商店看看,有什么能拿出手的。”
张知青嘀咕:“一个镇上有什么好东西?还不如去县里呢!我看啊,就是县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哪儿比得上我们海城?”
第18章 把傻妞摘出去
白蓉抿了抿唇,笑笑没说话。
刘知青却是直接开怼:“你现在又不是在海城,说什么海城啊?还你们海城?你现在户口都落在胜利公社呢,黑省秋水县漠水镇胜利公社第三大队啊!”
这话可是太戳人心窝子了,张知青也十七八的大姑娘了,被这一句话怼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白蓉揽着她的肩膀轻声安抚,又瞪刘知青,“你说这个干啥?”
从大城市插队到农村,环境艰苦,劳动辛苦,无法适应当地环境,这些都是知青们的常态,更艰辛的是,哪怕他们落户在农村,和社员一样下地、赚工分、缴公粮,却依然不被当成自己人,只是外来的知青。而他们想念的那座城市,也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再不是他们的家。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不属于他们,忽然之间,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多余的一群人。也正是因为没有归属感,返城回家就成了知青们心底的执念。
这会儿,就连杜文轩和另一个胡知青也露出怅然之色,说话怼人的刘知青咬着牙:“一定得把这名额弄下来!要用礼,就送贵点的,不能省。”
不用多说,这时候都同意送礼这事了。甚至几个知青还商量妥了,现在大家伙凑钱,先把礼送了,等名额拿下来,谁用了名额谁再把钱补给大家。
“咱先去商店看看得多少钱,回去就让大家交钱……”
“会不会他们不情愿啊?”白蓉还有顾忌。
杜文轩冷着脸,“他们不情愿就不要抢名额!什么都不付出就想返城,哪儿有那么便宜的事?”
说到返城的事,几人心情都有些沉重,想想下乡这两年吃的苦头,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得拿下保送名额。
决心是下了,可到了商店,不知怎么的就畏手畏脚了,一路走进去,总觉得好像看他们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是要买东西送礼似的。
好不容易磨磨蹭蹭到了钟表柜台,还没看呢,就听到后头铛啷一嗓子:“呀,杜知青!”
杜文轩还没怎么着,张知青好悬一脚跌在地上。
等回头看清喊的人,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喊什么喊呀?自己大嗓门不知道啊?叫这么大声,一看就没素质。”
许敏温吞吞地笑,好像不知道什么叫“素质”,听不懂张知青是在损她一样,还是那么笑眯眯的问:“你们买东西啊?”
就这么一句,张知青消声了,回头看身边几个人都和她一样脸色不那么自在,她就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