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原价五文钱一块,比皂角好用,打折后五文钱两块。毛巾四文钱一块,打折后两文钱一块,像馒头一样便宜,不买白不买。
上好的缝纫线三文钱一卷,现在三文钱两卷,怎么着也得囤一点……
商店的东西不贵,都是日用品。
盒装火柴、打火机、洗洁精、塑料纽扣、塑料夹、小刀、风油精、手电筒等,还有现代工业生产的布料,便宜结实,用过的都知道实用。
商店收了纸钱,用纸钱买老百姓做的椅子凳子,老百姓不乐意,更想要实实在在的铜钱。
沈不饿不勉强老百姓,既然不要纸钱,那别卖东西给商店。
这年头手工制品不值钱,商店不收,哪能成?急着用钱的老百姓咬咬牙,用椅子凳子换来花花绿绿的纸片,当场就拿纸片买了商品,打算用商品跟别人交换东西。
在宇朝乡下,以物易物是常见的,大家手里都没钱,不以物易物还能怎样?
可惜,百姓想得美,沈不饿却要推广纸钱,她隔三差五搞一次促销,商店不收铜钱,不收银子,只收纸钱。
商店隔壁开了一家钱庄,能把铜钱、银子换成纸钱,沈不饿、秦三娘带头换纸钱,官员们纷纷效仿,军队见状,趁着有空也来换纸钱。
她们为何如此积极?
因为铜钱、银子换纸钱有奖励!
或是粮食肉类,或是商店里的商品,早换早得,晚了可就没有奖励了。
纸钱能在大当家开的商店、早餐包子店、粮店买东西,去澡堂同样要给纸钱,铜钱银子人家是不收的!
如此一个月,纸钱在沈不饿的地盘上流通,人们渐渐品出了纸钱的好处:轻便,不怕小贩以钱不好的理由多收钱!
沈不饿鼓励买卖,为民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作:
面向官员、军队的食堂需要人采购食物、打扫卫生、煮饭做菜、洗碗刷盘子,面向官员、军人、普通人的澡堂需要人烧水、搬运热水、洗衣服、晾晒毛巾,商店需要售货员,街道需要人清扫,养猪场养鸡场需要人手,修桥铺路盖房子更是少不了人……
有工作就有钱,有钱就会消费,商业这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为了促进商业繁荣,沈不饿鼓励工作,每个有工作的人每个月能领取十斤粮食。她组织一些人演戏:女子在家煮饭做菜照顾孩子,一文钱赚不到!女子外出找工作,在食堂给大家煮饭、在托儿所照顾孩子、在街上扫地,拿着发下的工钱美美地买新衣服新鞋子,令人羡慕。
大家没什么娱乐,看戏看得入迷。
看完戏,她们讨论戏中女子说的话,一致认为干活赚不到钱不如不干活。
演戏带来好的影响,沈不饿便让演员们多演几次,又编别的戏:
女子甲在家里被没用的男人打骂,被刁钻的公公、小叔使唤,日子过得很憋屈。有一天大当家来了,女子起初害怕,后来被男人逼着报名参军拿钱粮,在军队里吃到肉,长高了,有力气了,放假回到家,男人欺负她,她一拳一个臭男人!
女子乙耕田种地,被地主老爷狠狠欺负,远方传来大当家打地主的传闻,女子带领佃农们反抗歹毒地主,把地主老爷的脑袋献给大当家。大当家赞许她,当即给了她官做,从此她吃喝在食堂里,穿衣也不用担心,日子过得美滋滋。
女子丙是细作,被派来打听大当家的情况,但大当家分田分地分钱,还给她官做,她很感动,想起自己在外面一无所有,不如投向大当家……
每一场戏都有很多人看,戏剧院迅速盖起来,招收演戏、编戏、吹奏乐器的人,新的工作岗位增加了。
剧院被归类为宣传,运转起来后,由周宁负责。
演戏的人穿戏服,大家仿效,将商店里的布料买了去,做成T恤、衬衫、裤子等现代常见服饰,引领新风尚。
沈不饿从现代得到几台脚踏式缝纫机,沈嘉禾还给了平板,能播放缝纫机的教程。
叫来会缝纫做衣服的人,沈不饿播放教程,缝纫机立刻变成了宝贝,会用的拿来做衣服被褥,不会用的聚在一起看视频学习。
衣服做出来,先供给军队,多余的挂在商店里,不想做衣服的人又能花钱买方便了。
商店新进一批布料,缝纫机多了二十台,制衣厂开起来,没销路的洗衣粉终于卖得出去了。
人们穿上新衣服,鞋子不能没有,沈不饿拿出一批解放鞋给军队,多的售卖,让会做鞋的人建厂做布鞋。
赵玉桃更名为赵玉涛,带人铺路修桥,用的是水泥,沈嘉禾送的物资。沈嘉禾还送了搅拌机、压路机、拖拉机,三台机器就像怪兽,引来许多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