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皇帝问话,贾珠才不疾不徐,出列后迈步上前,比起傅试虚浮的贵气,贾珠多了几分从容大气。
“臣贾珠叩见陛下。傅大人所言,臣不知是哪里来的虚言,臣祖籍金陵,虽与王、薛两家有亲,却不曾徇私枉法,虚报税粮。且,臣在户部,不曾管理此事,臣主要负责的是各商会的商税,秋粮是由李侍郎负责的,因此臣也不解,傅大人何出此言?若傅大人不信,可询问蔡大人,便知臣所言属实。”最后两句,是对傅试与蔡珅所言。
蔡珅听见此话,便站了出来,拱手道:“贾侍郎在户部,确实不是负责秋粮的官员。”
傅试上前道:“贾大人要插手金陵之事,不过一句话的事,哪还需要多做什么?毕竟,金陵那边可还流传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话,听闻这可是在金陵做官的护官符,因此,贾大人要谎报税粮,金陵的官员哪敢说个不是?”
“荒唐,胡言乱语!”贾珠正色叱骂道:“傅大人,安得胡言,这官员调遣乃是经过吏部考核的,哪能是你能胡诌的?你说金陵官场是我贾家的一言堂,是视吏部的考核如无物吗?是说吏部的官员是眼盲心瞎,识人不清吗?”
这话一转,就牵扯到吏部身上了,吏部侍郎在尚书的示意下,连忙出列陈情:“陛下,臣等忝列朝堂,对待官员任命升迁都是再三考核的,不敢弄虚作假,请陛下明察。”
傅试听了此话,有些急了:“贾大人何必牵扯旁人,下官可没有这样说。”傅试心里清楚,自己现如今虽然得圣宠,但可招惹不起吏部。
贾珠道:“你方才的话语,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是说我贾珠能手眼通天,瞒过吏部的诸位大人,差遣金陵的官差。”
“下官没这般说,贾大人别顾左右而言他,下官参奏的是贾大人瞒报秋收税粮一事,贾大人还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傅试道。
第124章 朝臣请奏
面对的傅试的咄咄相逼,贾珠冷哼一声:“无稽之言,我又何必解释?傅大人说我贾家、王家、薛家谎报田地产量,偷税漏税,不知又有何证据?要知道秋粮的税收,不是张口就能定下来的,而是经过层层核查之后定下来的。既然,一层层的检查下来无误,又如何出现的偷税漏税?”
贾珠即使被参,也没乱了阵脚,言语清晰,只问傅试,既然说秋收出了问题,那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是红口白牙说了就算的。
傅试好似早有准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折子,双手托着奏折,朗声道:“金陵处有一知县,是个忠心的,即使受到有心之人的威胁,也不肯就范,不想就被小人暗害,他的家眷拿了证据,冒险上京,请陛下明察!”
王子腾垂下眼眸,转动手上的扳指,心下暗道:看来,这傅试是早有准备了。
扳指上的错金银已经被摩擦得发亮,这个扳指,在吐蕃战场上,因为王子腾频频拉弓射箭,碎裂开来,后来找能工巧匠补上的。
夏守忠在皇帝的示意下,小跑下高台,从傅试手中拿过奏折。
此时,贾珠道:“傅大人此话,更是无稽之谈了,且不说金陵不是我等的一言堂,就说你说的这知县遇害,我等也未曾听闻,这样大的事情,刑部那边不可能不知道,只怕是傅大人胡诌之言。”
官员的病亡老死,都是要呈递到户部,让户部销籍的,这个时候刑部就会派人去查,这个官员可是正常死亡,查明死因后,才会勾去名姓。
要是,真有哪个官员被谋害致死,刑部不可能不知道。
皇帝翻看奏折,没有言语。
下面的朝臣互相使眼色,最后,所有人的视线都看向了王子腾。
傅试看似状告贾珠,但言语间不停的提起金陵,提起王、薛两家,谁不知道,这三家一直结两姓之好,是一体的。
看似在针对贾珠,实际上却是冲着王子腾来的,看来……忠勤侯功高盖主,引起君上的不满了,不然傅试一个小小的员外郎,怎敢参奏贾珠。
要知道,贾家在宫里,可还有一个生育了公主的温妃娘娘。
为了皇嗣,陛下也不会轻易惩处贾家,所以,傅试此举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
皇帝看完奏折,神色不明,随手将奏折递到夏守忠面前,夏守忠就捧起奏折,去了下边,放在了兕姐儿案前。
“皇后看了此奏折,有何想法?”皇帝没有责问贾珠,也没有问傅试还有什么证据,单单问了皇后。
兕姐儿打开折子,这里面写了这知县如何不畏强权,不肯与贾、王、薛三家同流合污,如何被人暗害,他的家小又是如何逃出金陵的,又有哪些证人的证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