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虽然对前朝的事情知晓得不多,但也知道贪污赈灾钱款是大罪,太子身上背负了这样的污名,地位怎么会稳当。
肯定是有人陷害太子!
明嬷嬷颤颤巍巍的下去,叫人给承恩公府传信查明此事。
皇后在未央宫中来回踱步,宫内馥郁的香气,闻久了让人心烦,皇后便道:“打开门窗通通气,这味道熏得本宫头疼。”
一旁如鹌鹑一样站着的宫人,连忙去开窗通风。
皇后喜好馥郁的香气,平日里未央宫都会喷洒两次香水,整个宫殿都萦绕着香气,一时半会儿的,哪能将香气都驱散。
见明嬷嬷回来了,皇后便道:“叫人去勤政殿那边打探消息,看看太子那边怎么样了?”方才有人传来消息,太子被传召到勤政殿了,现如今还没有出来,皇后担心太子遭受斥责。
明嬷嬷点头,刚回转殿内,就又出去办事去了。
太子那边,被传召到勤政殿后,一直站在一边等皇帝问话,但皇帝一直在那批折子,也不搭理他,就让他在那里站着。
太子抬头,偷偷打量皇帝的神色。
皇帝的神色一如往昔,便没有愠怒的神情,太子不禁松了一口气,看来父皇没有生气。
太子爷觉得自己冤枉得慌,他真的没贪污,是底下自己管不住手,关他什么事?
兕姐儿来往御案前拿折子、送折子,瞧见太子呆愣愣的站在那里,心中只道:蠢货,这个时候还不赶紧认错,陛下现如今的模样,只怕是气狠了!
夏守忠在一旁,接过了端茶倒水的差事,端茶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出任何的差错。
他们都是在御前伺候的人,最是了解皇帝的性子,出了这样的事情,皇帝若是责骂了太子一顿,那就说明他并没有多生气。但现在沉默不语,一切好似如常的模样,就代表气狠了。
前有吐蕃犯边,后有东宫属臣贪污赈灾银粮,皇帝心情肯定不好。
兕姐儿与夏守忠当差都更用心了几分,只盼着,城门失火,别殃及了他们这些池鱼。
太子这一站,就是两个多时辰,到了晚膳的时辰。
皇帝批改完今日要紧的奏折,见兕姐儿抱来两大沓请安的折子,皱眉道:“这些折子你可看了?”
兕姐儿屈膝行礼,回道:“回陛下,这些折子臣已经整理了。”
皇帝就道:“那你跟朕说说,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若是没有,就拿下去用印,叫内阁批复。”
第76章 诸位皇子发难
太子有些惊异,没想到这个陈女使如此受父皇的重用,奏折这样的东西,他这个太子都还没有沾手呢,这个女使就能整理奏折了,听她回禀时的言语,还不仅仅是整理,相当于是批复了。
兕姐儿便开口,将这些请安折子的重点说了。
要紧的东西虽然没多少,但都是关于赈灾的。
黄河决堤,淹没了大批良田,现如今洪水慢慢退去,得安排百姓重整农田,但经历这一遭,良田里的肥力都被洪水冲走,好些良田都成了中田,严重的都成了下田。
农人养田不易,需要大量的肥料,现如今的田地里的肥力来源都靠堆积的土肥,土肥堆积的时间长,肥力有限,今年的地肯定会大量减产,只怕要养个三四年,田地的肥力才积蓄得起来。
田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田地减产三四年,不知道又有多少农人要卖儿卖女度日?
皇帝的眉头紧皱,对兕姐儿道:“听闻你母亲有意扩建厂房?”这是要海盟那边,兴建厂房,为农人增加收入,度过灾荒了。
兕姐儿回道:“回陛下,臣母亲说,现如今厂房已经到了饱和,不需要多建。再增建厂房的话,没有那么多的原料用于生产,暹罗那边的地,产量已经供给不上现如今的生产了,国内的地要耕种粮食,现如今正往番邦那边租地,想要扩产,但番邦那边防得严,不许商会租地,要商会高价购买他们产的棉花、缌麻这些。”
这是在告诉皇帝,别想了,原材料跟不上,不管是鸿昌海盟还是其他的商会,都不会再增建厂房。
皇帝闻言,眉头皱得更深了,对兕姐儿道:“暹罗州那边,不是种了许多的棉花,也养殖了许多的羊,都不够生产的吗?”
兕姐儿道:“回陛下,暹罗地小,能耕种的地方不多,还要保证一地的粮食产量,这么多的商会,僧多粥少,暹罗所有的土地即使全部该种棉花,也跟不上产量。”
皇帝面色低沉了几分,显然商会这边,是不能帮朝廷填补这个坑了。
兕姐儿注意着皇帝的神色,接着道:“听闻,吐蕃那边虽然不适宜耕种,但他们那边的羊毛产量高,我母亲跟耀星海盟、晋商、徽商、粤商等商会商议,有意向内廷请旨,去吐蕃采购羊毛。这次的采购量太大,须得内廷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