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红楼,成了凤辣子的丫鬟/红楼大丫鬟,第一小会计/提篮桥进修后,穿到红楼当丫鬟(508)+番外

作者:蜀中说书人 阅读记录

“改朝倒不必,不过是换一个帝王罢了,毕竟,这朝改也不改都是一个样,倒不如传递下去,以承正统。”有时候,“正统”二字极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前朝在开国诏书上会承认蒙人皇朝正统,因为只有承认了对方的正统,才能代表自己是承继对方的正统。

“姐姐之志气,妹妹叹服,往日里我自诩有青云志,跟姐姐一比,我这青云志倒显得小家子气了。”宝钗净了手,端起一旁的茶盏,“谨以此茶敬姐姐一杯,事成之后,姐姐别忘了妹妹才是。”

金簪之灵,自带杀伐之气,宝钗也想看看,女人究竟能不能成事。她自小聪慧,胜过诸多男儿,可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可惜不是个男儿。”

就连自己的父亲死前,都在遗憾此事,只因兄长不成器,而自己又只是个女儿,撑不起家业。

徐乐净手,端茶回敬。

插花闲谈之间,便定下合作的事宜。

宝钗出海事定,薛家的事务就交由薛宝琴打理,柳湘莲与薛宝钗一同出海。

自与梅家的亲事退了后,因着寻常人家配不上她人才品貌,薛蝌也不愿妹妹胡乱嫁人,薛宝琴耽搁了两年,才再议婚事。

薛宝琴的婚事,说来还与贾老太太有关,当初还是贾老太太为她保媒拉纤,许给了翰林院的一个小翰林。

那翰林与宝玉来往多,两人都是不理俗物的,喜爱吟诗作对,烹茶焚香。

宝玉引其为知己,常带他来往于荣国府,也曾拜见过贾老太太,贾老太太见他性情纯善,家里也小有资产,自己又是个翰林,觉得是个结亲的好人选。

本来,是想将惜春许给他,但王熙凤那边已经为惜春找到了更合适的人家,因此贾老太太才作罢。

后宝琴跟宝钗、黛玉往来于荣国府,贾老太太喜欢宝琴的通透,喜爱得紧,常与她说话闲聊。

老人家,都喜欢给年轻人说媒,宝琴婚事艰难,贾老太太知晓后,便想起了这小翰林,为两人保媒。

这小翰林是乡绅之子,家里有两位兄长,年纪比他大十余岁,在家中也是金尊玉贵的养着,备受宠爱。

又聪明伶俐会读书,才及冠就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入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是个良配,但他不喜俗物,在翰林院也只跟宝玉这般没甚上进心的人来往,因此婚事才耽搁下来。

宝琴貌美又有才学,小翰林见了她,便丢了心魂,连连应下这门婚事,丝毫不介意宝琴先前被退婚一事。

宝琴喜欢他的纯粹,也喜欢他的清高不理俗物,便应下这门婚事。

婚后,两人的日子和美,小翰林不喜俗物,宝琴便打理家中事宜,还有他们小夫妻分家时分到的田地铺子。

现如今宝钗夫妻要出海,薛家在京里就没有其他的族人了,就托宝琴夫妇帮着打理薛家事务。说是请宝琴夫妇,实际上真正做事的,唯有薛宝琴,因此宝钗才放心,将薛家托与宝琴,毕竟宝琴是薛家女,不会干出损害薛家利益的事情。

宝钗走的那一日,黛玉带着女儿宝珠送她。

黛玉手里捧着柳枝,眼眶微红:“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宝钗带着和煦的笑容,拉过黛玉的手,将自己做的香囊赠她:“此去,六、七年不得回,妹妹得空了,便给我写信,我得了你的信,定会回你。”

黛玉左手捏紧香囊,右手将柳枝递与宝钗,对宝钗道:“姐姐此去珍重,我听闻海外蛮夷,医术不精,特意请太医院的太医,制了好些药丸子、药珠串给姐姐带上。”

宝钗示意丫头接过黛玉准备好的包袱,对黛玉道:“好妹妹,今儿风大,你且带着宝珠早些回去。你我又不是生离死别,总有再见之日,且别做这伤心的模样,让我瞧着,也怪心疼的。”

黛玉见宝钗坚持,便一步三回头的带着宝珠离去。

宝珠走前,还朝宝钗挥手,滋着缺了两颗门牙的大白牙,口齿有些不清的喊道:“薛姨,在海外瞧见了好吃的好玩的,别忘了宝珠。”她在京郊疯玩,脸色比寻常小姑娘黑些,衬得牙更白了。

宝钗没忍住笑出声来,也挥手回应:“定然不会忘记咱们宝珠的。”

黛玉没好气的侧首,用纤纤玉指戳了一下宝珠的额头:“你这丫头。”

宝珠也不恼,只笑嘻嘻的看着黛玉,感觉黛玉周身的伤感情绪淡了许多,宝珠便放心了。

阿娘身子单薄,伤感太久容易伤身,还是笑一笑的好。

像小宝珠一样,爱笑,爱闹,即使生得纤巧,但也健康。

一顿能吃两碗粳米饭。

养了宝珠后的黛玉,哪有时间伤感,这丫头调皮,每日里调皮捣蛋的,黛玉除了修行外,每日里做得最多的,就是去各处逮人。